English

“痛苦即生命的盐粒”

2002-07-18 来源:光明日报 周泽雄 我有话说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nbsp

(意大利)奥丽亚娜·法拉奇著&nbsp

海南出版社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大师们,喜欢以孕妇为女性美的象征,我们在拉斐尔的杰作里,经常会看到这类腹势浑圆、风采焕发的女人。道理很简单,一位正在怀孕的女性,正处于由少女走向少妇、由女人走向母亲的结合点上,属于这两类女人的审美特征,她一身而兼具。这只是观赏的视点,就这类怀孕期女人而言,她们的心理特点更值得关注。当然,画家对此多半无能为力,我们更愿意听听作家怎么说,尤其想知道女性作家的意见,如果这位女作家在披露内心时肚子也正在日长夜大,她的“实话实说”,我们就更有倾听的理由了。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她的作者我们久闻大名:意大利著名国际记者奥丽亚娜·法拉奇,一位采访过霍梅尼、邓小平的传奇女性。这部作品之所以成立,不是基于作者的怀孕经历,而是在确认自己怀了孩子之后,作者在思想和情感上进行的大量思考,正是这些思考,显示了作者的不同凡响,也奠定了该书的价值。

作者并不认为,身为女人,而且怀了孩子,就非得做母亲不可。作为现代女性,她不愿意将如此重大的事情,听凭自己的生物性裁决。她虽然也知道,绝大多数女人,在生孩子问题上都是不加思考的。她们很少询问,自己是否做好了当一个母亲的准备,是否具备当母亲的资格。她们坚信,随着孩子的呱呱坠地,自己肯定会如影随形地伴生出母爱之情,因为自己体内天然蜇伏一种母性本能。但法拉奇不这么认为,她是一个具有超强现代观念的知识女性,一个尊重个人权利和生命责任的人,所以她选择了一种在别人看来也许是过于负责的态度——在另一些人眼里,也可能是一种过于不负责任的态度。

根据书名,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开始给肚子里的婴儿写信。其实,写信并不确切,因为口吻是倾诉式的,笔调是口语化的。事实上,作者只是将胎儿视为唯一的交谈对象。所谓信件,只是独语的文字记录。她几乎每天都要和胎儿说话,完全不在乎胎儿是否能够理解,是否正在倾听。这份倾诉(或独白)与告解颇为相似。西方人向神父告解,不是为了满足神父的工作需要,而是因为自己迫切需要倾诉。

追随着作者的独语,我们发现,女人怀了孩子之后,并非如文艺复兴大师表现的那样,只是平添了双重的美丽,她们更可能添了双重的烦恼。一个现代女人只要在“生还是不生”的问题上稍加凝眸,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具有核裂变规模的问题。所以,本书的题材虽然非常微小,却牵连甚广,关于生命与死亡、工作与权利、伦理与道德、义务与责任,都得到了全面的讨论。由于作者选择了小说的体裁,所有这些讨论,便不仅以其深度让人震惊,还以其对原生态生活的最大程度逼近,让人无从躲避。男人和女人不同,男人可以纯依观念行事,而女人,即使是如法拉奇这样的杰出女性,也没有这个特权。因为,不管她嘴上如何振振有词,她腹中的胎儿也在以另一种也许是更加雄辩的方式与她辩论,她的思考不得不经常因为胎动而被挪转了方向。所以,当一个正在怀孕的女人进行这种思考之时,她天生就是一个复杂的人、一个百感交集的人、一个理智与情感交战不休的人。这一点,男人充其量只能理解,而永远不可能体会。

“痛苦即生命的盐粒,没有它我们也就不成其为人。”这是法拉奇的信念,我相信每一位本书的读者,都能在阅读过程中接触到由法拉奇结晶出的生命盐粒,从而使自己的心灵一时间晶莹透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