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对付欺诈的经济学药方

2002-07-18 来源:光明日报 徐晗 我有话说

《对付欺诈的学问——信息经济学平话》&nbsp
王则柯著&nbsp
中信出版社


近来,几桩“假学历”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事情的真相很清楚:有人肯定在造假,并且希望通过造假讨得便宜。由此,人们进一步引申到了社会诚信危机的问题。造假当然是不诚信,它破坏了市场经济赖以生存的相互信任的社会信用机制,导致交易成本大增或交易失败。试想,交易双方相互不信任,要进行交易是何等困难。当这种造假被更多的人视为理所当然或者熟视无睹,那么,这个社会就真的出现了严重的诚信危机。

《对付欺诈的学问》讲的是信息经济学,它让普通读者有机会利用信息经济学的工具对谎言与欺诈有更清楚的认识。作为对付欺诈的武器,来的正是时候。

“假学历”之类的造假行径,其行为本质是要利用私有信息讨得便宜。所谓“私有信息”,通俗地说,就是知道一些大家不知道的信息。这里所说的“私有”,并非是指“私人”,而是与“公共”对应的概念。私有信息的存在是谎言之所以发生的根本原因。举个例子,如果你要买一台二手影碟机,而我恰好有一台要卖,对于我而言,这台影碟机的某些情况就是我的私有信息,比如质量、我购买的时间等等,至于是否有遥控器,那就算不上私有信息——明摆着的问题撒不了谎。学历在通常情况下也是私有信息,我的学历一般来说你是无法确知的。于是,学历作假就变成了一种讨便宜的手段。

如何能更有效地识破类似“假学历”这样的造假行径呢?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识破谎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私有信息转变为公共信息。不过,在信息时代之前的任何一个时代,都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私有信息向公共信息的转化。不仅如此,在很多时候,连一些纯粹的公共信息也能被某些人当做私有信息而实施骗术。然而时过境迁,比如名人假学历事件的当事者显然是低估了这种时代的巨大变化。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私有信息的存在受到了巨大挑战,学历问题,放在过去就算怀疑也难以调查,这就是克莱登大学不至于穿帮的原因。现在,别说博士、硕士的真假难逃法眼,当没当校董这么重大的事件更是无法作假,就连你上过什么培训班也可以真假立判了。

透过这件事,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以互联网为重要工具的信息时代为诚信的重建提供了重要机会,而且似乎也为信息经济学的深入人心提供了高效工具,这大概是名人诚信危机的一个副产品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