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南邮人才缘何走俏

2002-07-2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吕志豪 我有话说

高考又过,志愿填报成了考生以及考生家长们的一块心病。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前景好的高校,便成了考生们一致的首选。因此,南京邮电学院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南邮的毕业生总是供不应求,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一大批毕业生已成为IT行业的管理骨干及技术骨干。

如此骄人的成绩,自然是众多学子心目中的圣殿。南邮的人才,缘何如此走俏?

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

南京邮电学院善于把握时代形势,敢于突破“邮电”的专业限制,将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主动开辟发展潜力大的新专业:全国第一个广播电视专业,全国第一个移动通信专业都诞生在南京邮电学院。同时,南邮将一批渐渐落伍的老专业合并整顿,使之调整到新的状态。博专并举,冷热俱全,既发挥传统学科的特色,新兴人才又层出不穷。这样的学校自然大受欢迎。

早在1958年邮电学院建院之初,恰逢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起步,相关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南京邮电学院审时度势,开设了广播电视专业,为我国广播电视专业的技术队伍提供了一大批骨干力量,全国第一台黑白电视发射机,就在南邮的实验室里出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图像通信和图像处理业务开始在邮电部门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南京邮电学院抓住机遇,建立了图像通信专业。20世纪90年代,移动通信初露端倪,南京邮电学院看准其冰山一角下蕴藏的无限商机以及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全国最早成立了移动通信专业。几十年下来,南京邮电学院培养出的一大批IT人才已遍布全国各地。江苏、浙江、安徽等多个省市的中国电信、联通、移动通信的董事长、总经理大部分都是从南京邮电学院走出来的。

1998年,学院抓住教育部新本科专业目录颁布契机,将原先课程设置略显老化的“多路通信”、“通信工程”、“无线通信”、“计算机通信”等专业合并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很快,这个专业又因为涉及面广而成了热门。

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

对于邮电类的学生来说,需要的不仅仅是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操作、动手能力也是极为重要的。南京邮电学院重点加强了实验室建设和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九五”期间,学院投入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达3300多万元,用于建设四大基础实验室和实验中心。2001年,学院又决定投入1550万元,重点用于基础、专业基础实验室建设,保证扩招后实验条件及新专业的实验室基础。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建了“信息与计算科学实验室”和“EDA实验室”。南京邮电学院拥有大量的先进的试验设备,其中包括摩托罗拉和华为的移动通信设备、西门子和富士通的光纤通信设备、贝尔公司的程控交换设备、普天集团的脉冲编码设备等国内外大型IT企业赠送的教学实验设备,这些都大大提高了邮电学院的实验教学水平。

用人单位对南京邮电学院的毕业生有一个共同的评价,那就是他们实际工作能力很强,别的学校毕业生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学会操作的先进设备他们伸手就来,熟练得很。对此,南邮学生轻描淡写地说,这些设备我们在学校早就操作过了。只要市场上见得到的通讯实验设备,南邮都有,我们都见过,都练过。

接受这样的毕业生,无疑为用人单位节省了许多培训时间,单位怎么会不欢迎?南邮毕业生又怎么会不走俏?

培养懂市场的人才

南京邮电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有一个令别的学校相同专业羡慕的优势:南邮学生毕业设计可以直接深入企业,到生产第一线去做。每年南京邮电学院都尽量与相关通信公司以及IT产业联系,选派学生走出去进行毕业设计。华为、贝尔等信息产业企业,摩托罗拉、西门子等移动通讯企业,每年都要接受为数不少的南邮学生。

不少南邮学生的毕业设计就直接与市场研究的课题挂钩,市场需要什么,毕业设计就瞄准哪个方向。南邮学生的毕业设计出过不少成果:2002届学生徐心琮的毕业设计“单片机控制的精密高频电源”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张琦设计的“信道均衡及其在TMS320C54x DSP上的实现”,主要研究通信信号处理中的码间干扰的抑制问题,具有较深的理论知识和很高的实用意义;廖剑同学和杨艳杰同学分别在广州杰赛和中国联通济南分公司参与CDMA网络的建设和调试工作,在这基础上,撰写了论文,对于当前移动通信的技术发展极具科研参考价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