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2002-07-2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我有话说

2000年10月下旬,江泽民总书记在故乡会见法国总统希拉克时,看到家乡的变化,欣然题词:“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两年来,扬州人以江总书记题词为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靠着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使名城扬州更加充满勃勃生机。

精心打造强势文化

扬州地处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上,自古即有楚头吴尾、江淮名邑之称。这里风光明媚,物产富饶,文教昌盛,人杰地灵,历史文化积淀十分丰富。

扬州人打造强势文化,可谓倾尽全力。两年之内不仅组建了4家文化集团,而且围绕文化办“节”,大打文化牌,大唱经济戏。从去年开始举办了“二分明月”文化节,“烟花三月”旅游节,“扬州的夏日”文化节,“天涯共此时”中秋赏月晚会,“中韩文化经济交流周”,“农民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今年1至5月份,扬州市接待境外游客4.67万人次,创汇1780万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12.53%和14%;接待国内游客285万人次,旅游收入21.5亿元,同比分别上升18%和21.5%。

从“三把刀”到“四把刀”

自古以来,扬州就有“崇文尚雅”的社会风气。过去曾出现过“商翁大半学诗翁”、“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的景况,而今天,在一个50万人口的扬州城里,有1000多人会弹钢琴、有5000多人善弹古筝、每年有1000多人参加书画考级,这在中国其他城市是罕见的。

久负盛名的扬州“三把刀”(即厨刀、理发刀、修脚刀),是扬州传统文化在技术层次的体现。目前,以“淮扬菜”闻名的厨刀已“漂洋过海”,将扬州的“餐桌经济”做到了世界各地。过去有中国餐馆的地方就有“扬州炒饭”,如今扬州包子也“登陆”美国快餐店,发展成连锁超市。

扬州市政府曾经作过一个调查:在全国大中型城市几乎所有的“洗浴中心”都是扬州人操“刀”。在扬州的邗江、江都等市区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农民是靠修脚和搓背手艺奔向小康的。扬州一位不到30岁的农家女,被誉为修脚“状元”,“修遍”了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扬州人没有满足于过去的“三把刀”,现在又多了“四把刀”,包括剪纸刀、琢玉刀、雕版刀,其文化含量更胜一筹。而且扬州的玉雕、漆雕、雕版印刷已从观赏品走向日用品,并且实现了产业化。尤其值得赞誉的是扬州的第四把刀———瓦刀(建筑业),已成为扬州的支柱产业之一。如今扬州的建筑大军共有21万人遍布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创造的产值达211亿元,今年可望达到230亿元。

强势文化反作用于现代经济

由于历史上战乱频仍,土生土长的扬州人为数很少。最明显的例子是扬州盐商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自扬州以外的地方,然而他们一到扬州,便成了扬州历史的一部分。同样,扬州八怪中的绝大多数也并非扬州人氏,然而他们一到扬州,便融入到扬州文化之中。扬州把各种文化和人才吸引过来,最终的结果是促进了扬州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也正是这种强势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扬州人,使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古代传统文化经过现代扬州人的扬弃,已成为一种优秀的强势文化,这股强势文化反作用于现代市场经济,使得扬州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01年底,扬州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0亿美元,投资者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企业971家。去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10亿元,比上年增长8.5%;财政收入40.7%亿元,增长19.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300元,居苏中领先地位……扬州城向着“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迈出了大大的一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