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创新发动机”永动

2002-07-2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丰捷 我有话说

“你错了。”能够让一个一年级的大学生这样对老师说,是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杰拉德·卡斯帕尔教授感到最高兴的事。而他说,这一点对于全世界的大学来说都很重要。

创新是大学的灵魂

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在演讲中引用了澳大利亚科学家的论断:“大学可以成为创新的发动机”。他在谈到未来人才的培养时着重强调的就是“独立思维”,在总结一流大学的特征时他同样提到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而他在分析东西方教育的差异、评价中国学生时则坦率表示,东西方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与教学生知识相比,他们更加重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挑战性的质疑,这一点恰恰是聪明的中国学生所欠缺的。

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教授同样多次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他认为,教育是创造一种氛围,提供一个机会,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不仅学习新知识,而且学会提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与此同时,大学的另一个使命就是发现和生产新知识,传播并对其进行阐释、更新和校准。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对此深有感触,一流大学在教学、科研乃至管理中一以贯之的创新思想、创新意识是他们的治校精髓,正是这样一种长期形成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始终保持了世界一流水平。

创新需要环境滋养

作为世界最具知名度的大学之一,哈佛吸引了100多个国家的学生。陆登庭说,哈佛大学给予学生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的公共发展空间。他说,大学的竞争是人的竞争,美国著名大学的特点就是拥有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科研氛围。

这一点,在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关于中国大学的历史使命和发展前景的演讲中同样得到了强调。他指出,中国大学的历史使命之一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尽可能创造自由、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他说,任何一个诺贝尔奖都是在宽松的环境中诞生的,中国大学有必要在这方面发挥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说,校长很重要的职责就是在学校营造一种宽松的学术环境。他认为,这种环境包括软硬件设施的提供,如果科学家连起码的经费和实验设备都难以保证,谈何创新。

“什么样的条件才能产生好的研究和教育”,陆登庭这样自问自答。在哈佛,创新的空间随处可见——更多基于探寻性的自我教育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学已经从一个复杂的概念转化为不同想法、不同概念,如学生组织小组讨论、花大量时间自学、学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研究课程、参与实验,以及自由学习不同学科和课程的极大自由度。同时,学校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建立了开放的课程体系,本科生在入学之前不先确定专业,而是通过自由选课后再决定自己的主攻方向。

在清华,这样的尝试正在进行。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说,为了创造有利于创新的教育、学术环境,清华大学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要求教师改变灌输式教学手段,加强案例教学、专题训练和综合训练,比如设立专门基金,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让学生自由选择各种课题参与研究等。

创新需要制度保证

陈章良以他在美国求学的经历提出,创新环境的形成需要评估系统的保证。是否创新、创新的成效如何无疑需要科学的评价和有效的监控。陈章良说,在美国,每年学生选课时都会收到一份由学校提供的最近几年相关教授的综合评定表,有多少学生选修了他的课,学生的评价如何,课程内容是不是新的,教法如何等等。显然这对老师的压力很大,逼迫你必须创新。他说,科研评估也如此,你有没有新成果,有没有很好的论文将直接影响到能否获得进一步的科研经费。

哈佛的经验的确如此。哈佛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但陆登庭说,他们对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并非依赖于数字。在招收新生时,他们有一个面向全国的评估机制和一些特有的办法,学生是否有创造力,有无探究神秘事物的精神,除了自己的专业外是否关心其他领域的东西都需要严格而系统的考察。对教师也如此,不是机械地看学术,而更注重是否有发现问题、开拓创新的能力和精神。重要学术杂志发表的文章同样是哈佛考察教师的重要指标,但陆登庭说,当然质量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绝不光看数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