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2002-07-26 来源:光明日报 陆彩荣 我有话说

开栏的话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着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以科技前沿的突破为起点的。来自科技前沿的信息,不仅是科技工作者的资源,也是广大群众的精神食粮,它会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对未来的想像,增强我们对科技的了解。关注科技前沿,既是关注我们的今天,也是关注人类社会的前途和未来。

本刊从今天起开辟“科技前沿”专栏,及时向大家报告发生在国内外科技前沿的新动态和新进展,展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新情况和新发展,介绍科学家的新探索和新思维,阐述新的科技成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热忱欢迎奋战在科技前沿的中外科学家及科普工作者,特别是国家重点学科的科学家、国家重大科学计划的参加者,拿起手中的笔,源源不断地为本专栏提供稿件。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去营造全社会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倡导科学精神,打造科学中国。

本刊传真:(010)63033815
e-mail:kjb@gmw.com.cn

科技前沿

6亿国债启动70项生物技术产业化

你听说过抗虫棉、干细胞、促人红细胞生长素、生物芯片等这些带有浓烈科学色彩的名词吗?在这每一个名词的背后,都包含着一个生物工程;在这每一个名词的背后,都有一笔国债资金在支持着它们的发展。它们共同撑起了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科学大厦。

让我们看一个具体的例子:1999年安排国债支持的转基因抗虫棉种子和双价转基因抗虫棉两个示范项目,不仅成功地解决了转基因技术在产业化过程中的高效表达和基因转化技术的难题,而且在项目实施中按现代企业制度重组种子产业资源,形成了我国抗虫棉转基因与育种的创新能力体系。

目前,中棉种业集团公司已在新疆阿克苏、石河子、山东惠民、河南南阳和延津等地合资组建了辐射黄河、长江和新疆棉区的五家区域性公司,并建立了产、供、销和推广服务网络体系。抗虫棉种植面积从1998年的30万亩迅速发展到2001年的1000多万亩,每亩平均增产皮棉7.5公斤,增加棉农直接收入近10亿元。预计在今后2—3年内,我国三大产棉区将实现年产7000万公斤优质抗虫棉的能力。

这只是国债支持生物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生物技术是21世纪关系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高技术领域,其产业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1999年以来,国家连续三年实施生物技术产业化专项,共安排了6亿元资金,吸引社会投资64亿元,支持了70项重要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国家资金与带动的社会投资比例近1∶10,项目进展顺利。

3大重点领域硕果累累

在70项重要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当中,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生物工程药物产业化以及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关键技术产业化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生物国债专项产生了重大的意义:

——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建设。结合近年来在农林领域所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我国以种子为核心,重点实施了10个水稻新品种、10个棉花新品种、20种速生优良林木、10种优良家畜共30个农业生物技术的产业化项目,实现了以花药培养、染色体工程、体细胞突变体筛选为重点的农作物细胞工程育种、动物快繁与胚胎工程、细胞克隆技术成果的大规模应用。在华北(北京)、东北(内蒙)、中南(河南、江西)形成年产4万枚优良肉奶牛胚胎、20万头瘦肉型种猪的产业化能力,在浙江、四川、湖南形成6000万公斤高产优质水稻种子产业化能力,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黑龙江、四川、湖北等10个省区形成15亿株优良林木种苗的能力

——促进了生物工程药物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针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和流行病的需要,几年来陆续安排了促人红细胞生成素、干扰素、人表皮生长因子、人神经生长因子、干扰素、蚓激酶、链激酶、单克隆抗体、基因诊断试剂、干细胞、人血代用品、乙肝疫苗、痢疾疫苗等26个生物工程药物的产业化,加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药品的规模化生产。这不仅缓解了广大重病患者的用药问题,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进口生物工程药物的价格,对减轻我国医疗费用产生了重要作用。

——促进了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产业化。专项也支持了生物芯片、生物信息、离子束育种、小麦快速繁育、林木快繁等影响产业发展共性技术的产业化,这对我国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工业化生产将产生基础性的作用。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技术体系

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发展司司长马德秀介绍说,通过生物技术产业化专项的实施,我国生物技术已从以跟踪为主向以创新为主转变,从以医药生物为主向全方位发展的方向转变,生物技术产品市场也正在从国内转向国外。现在我国已具备独立开拓生物技术产业的初步能力,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但从总体上看,由于我国生物技术产业起步晚、规模小,基础比较薄弱。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从2001年开始,国家计委与中国工程院联合组织开展了“21世纪初期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对策研究”的重大软课题研究。该项工作由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侯云德院士等三位科学家牵头,先后组织了来自企业、科研机构、大学,包括院士在内的上百名专家、学者、厂长和经理,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先后召开了数次座谈会,对国内外生物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对我国生物技术的产业化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该项研究从宏观上提出了“我国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的基本生物技术是21世纪关系到国际竞争力”的思路,并提出了我国当前、“十五”期间以及今后15年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其主要方向是:中国生物技术产业正以国际生物技术发展为依托,向着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技术方向而努力奋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