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掀起质量革命

2002-07-28 来源:光明日报 于其 张哲浩 我有话说

西安翻译学院院长丁祖诒


“谷穗的低头,忘不了大地母亲的涓涓乳汁,忘不了芊芊谷秆的舍身支撑,忘不了谷节年轮的风华岁月,忘不了片片谷叶向阳光索取的绿色滋润……更忘不了用自己的生命回报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耕耘者!”
——丁祖诒《与刘翁佳作“咏谷”的诗恋》

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种勇气,当他已近知天命之年的时候,能抛弃原来所有的一切而从头开始。

不是每一所学校都有这种勇气,当她还只有十来“岁”的时候,能不畏前路漫漫而傲言欲创东方哈佛。

是的,并不是每一个人、每一所学校都有这种勇气,尽管我们每一个人、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有这样的勇气。但也许,我们还是要庆幸有这么一个人,这么一所学校,却具有这样的一种勇气。

这个人是丁祖诒,这所学校就是他所创办的西安翻译学院,中国最大的民办大学。

在西译所在地长安太乙宫,这个有勇气的人说,我要掀起一场民办高校的质量革命浪潮。在他十五载寒暑的艰辛奋斗中,他跌倒,他站起,他起飞,他休整,前后三次创业成功。他说,西译要开始她的第四次创业。

不甘知天命赤手展鸿图

15年前,西安西郊,一个叫土门的地方。

48岁的丁祖诒带着几个人悄悄拉开了办学的帷幕。

学校设施简陋,没有固定校舍,没有固定教师,甚至还没有固定的学生。办学方式也就更简单了:无非是“租间教室、请个老师、拿支粉笔”就开始,形式也只有短训和函授。这就是丁祖诒第一次创业时的真实写照。

且让时间倒流,看一看那艰辛岁月,嚼一嚼那难忘滋味。

1957年的一个夏夜,年方18岁的丁祖诒,南京久负盛名的南大附中(原第十一中学)高材生,南京市中学生数学竞赛优胜者,以高考门门90分的优异成绩被名牌大学所青睐,却因“政审不合格”而落榜。痛苦之后,他从黑色的七月中走出,终于,他迸出一句话:“今天我没能跨进大学门槛,总有一天,我要登上大学讲台。”

1958年9月,南京市电瓷研究所为支持三线而迁往西安。同年11月,被招进该所的丁祖诒遂作别江南佳丽地的金陵,来到千里之遥的古城西安,将自己置身于支援三线建设的滚滚洪流中。他依托在研究所工作得天独厚的氛围,用第一个3年自学了4门外语,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译著,并凭借高中时已自学完大学基础课程的深厚功底,在一所业余大学用3年读完了6年制本科,取得了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将生命的时钟整整拨快了3年。文化大革命后,他被破格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担任了一所高中的外语教师。从此,他人生的航程由狂热的爱因斯坦崇拜者转向了神圣的教育殿堂。

面对着酷似他当年冲刺高考的一群孩子,他不顾淋巴结核病魔缠身,硬是利用3个月住院期为高考生编写了一部30万字的“英语常用词用法手册”,冒着倾家荡产的危险借钱自费出版和发行了5万册。

然而,就是用这本书,一张并不起眼的本科毕业证和并不显赫的中学教师头衔,1983年,丁祖诒凭借着他的执著、他的果敢、他的才华敲开了一所西安石油学院的大门,不久又担任了该院外语教研室主任。一个从未进过正规大学校门的人,20多年后就这样登上了大学讲台,实现了他18岁时的梦想和誓言。

1987年的一天,他不得不面对他所创办的西安翻译协会招录的几百名高考落榜生作出抉择。他无法兼顾他的大学本职工作和为落榜生深造的分外义务。要么委屈求全维持半生拼搏、半生梦寐以求的高校公职,保住终将到手的高级职称和三室一厅,占领30年工龄的劳保胜利果实,要么为魂牵梦绕的落榜生做一次光荣的殉道者,为曾与他同命运的落榜生踏上民办高教的荒凉处女地。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这一夜,在情与理、公与私、成与败、荣与辱的裂变中,丁祖诒接受了生平最严峻的自我考问。他最终选择了“与落榜生同行”。就像当年鲁迅先生向全社会大声疾呼“救救孩子”的呐喊一样,丁祖诒深深地体验着教育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巨大分量。且听丁祖诒如是说:“高考落榜生就像烧到了七八十度的水,如果给他们添上一把柴,让他们在民办大学里继续深造,他们就完全可能成为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这应该是第二个‘希望工程’,因为他们同样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

1987年7月,丁祖诒忍受着心灵的剧烈伤痛,孑然一身地从他所挚爱的国办大学中“下海”分离出来,擎起了“社会办学”的大旗,掮起了为“落榜生”远航的巨轭。终于,1987年9月,西安翻译培训学院成立了。在西安土门,就有了先前所述的一幕。

那年的丁祖诒已是48岁。他成了陕西省全日制民办高校的先驱。

创业之初,正是酷暑未褪的初秋季节。街头巷尾,路牌灯下,文化宫、体育场、校园操场上,人们常常看到一个面庞白皙风度儒雅的人,推着一辆与自己伟岸身躯极不协调的破自行车在张贴招生广告。他这身行头和打扮,成了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骑着瘦马的形象在中国的最佳注脚。

赤日炎炎或是大雨滂沱,丁祖诒和他的同伴们饿了,只是方便面;热了,没有空调,累了,自有台阶和栏杆相伴。他没有固定工资,他需要计划每一枚硬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硬是靠着这股子拼命三郎精神,丁祖诒打胜了创业之初的第一战役。1988年春季,第一次招录了300名学生。

然而伴随学院的成立与发展,方方面面摊派一拥而来。一些有权势的人得不到利益,就想着法儿施加压力:能办的事不办,该办的事拖着。为人处事一贯坦坦荡荡、直来直去,从不懂得、也不愿意、更不会保护自己的丁祖诒被折腾得几度倒下。躺在病床上,他念念不忘的是他的学生、他的学校。学生是他的整个世界,学院是他的命根子。学生对他的无限崇敬与爱戴,学校对他的声声召唤,使他一次又一次从心痛与病痛中挺过来。世俗的偏见、无情的打击,非但没能使丁祖诒屈服,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砥砺了他不屈的灵魂。他要把步子迈得更大,将学校办得更好!为改变中国民办学校靠租赁校舍过日子的格局,丁祖诒以超人的胆识力排众议,毅然决定收购国营钟表机械厂,为此他不惜背负借贷630万元的沉重包袱。将工厂改建为学校,仅筹措资金一项,他就不知跑了多少路,求了多少人!最后,他不得不率先停发了自己的工资,不得不发动学生家长予以经济上的支持,不得不将学院的全部家当作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

凭着执著的信念和心中的梦想,丁祖诒硬是带领他的西译人闯过了一道道难关。1993年收购国营大厂不久,丁祖诒紧接着提出,今后5年内力争将西译办成万人规模的大学。果然,“花香招引蜂蝶来”。1998年西译招录了6800名新生,在全国率先迈入万人民办大学。如今,在校生已达到了25000名,成为全国民办高校中名副其实的“龙头老大”!

太乙近天宫斯人独狂傲

没有一个人,不说丁祖诒既狂又傲,无论与他相识或不相识。在丁祖诒心中,没有第二,只有第一。从梦想到现实,丁祖诒走过了别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历程。面对成功,没有停歇,而是一如既往地拼命工作,他深知还有更美好的梦等着他去实现。

“教育是国家的万年根本大计”。中华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教育史。今天,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空前增长,而政府又不可能提供太多的资助,民办高等教育无疑正处于爆炸型扩张时期。在世界每一个角落,民办教育都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由于民办高等教育能够迅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学生的兴趣以及经济需要,可以预见它所起的作用必定会越来越大。今天,以西译为代表的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群体优势已成为西部教育发展的新亮点和突破口。然而,经过15年的迅猛发展后,西译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丁祖诒满怀信心地说,从宏观战略上讲,我们要把西译建成东方的“哈佛”,而要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则必须采取具体、扎实、有效的一系列战术手段,来推动西译向东方“哈佛”的目标逐步迈进。西译在“十五”期间将要推出大思路、大变革、新蓝图、新腾飞的“十二条改革方略”,其中的五条尤其引人注目:第一,逐步推行以专家管理、教授治学、教学科研与行政管理有机结合的新型管理机制。学公办学校之长,弃公办学校之短。第二,加大高薪引进专职教授的力度。第三,全面提高教职员工的思想和业务素质。第四,进一步提高新生入学分数线。第五,以“末位淘汰制”启动人事和工资改革,为西译学子的成才保驾护航。西译正在悄然稳步地向东方“哈佛”的目标快速迈进!

面对“西译有点太狂了”的非议,丁祖诒有着自己的精辟见解。他说,虽然与哈佛相比,西译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要看到“哈佛”已发展300多年了,而西译却只有短短的14年。将西译的发展定位为东方“哈佛”,并非意味着西译现在就等于哈佛。我们非常清楚:西译现在与哈佛大学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但拿破仑说得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一个好士兵!”哈佛·约翰当年仅以数百美元创立了哈佛大学。没有梦想,美国人恐怕到现在还游荡在大西洋海岸的一角。没有梦想,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汽车、飞机、卫星、电脑……当然,美丽的梦想是要靠辛勤劳作去实现的。为了尽早实现中国人拥有自己“哈佛”的梦想,丁祖诒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

早在1990年的香港《亚太经济》杂志上,曾出现过这样一篇长篇报道:

“美国哈佛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皆为国际闻名遐迩的私立大学。今天,中国也有一位教育工作者脱颖而出,他在大西北的黄土地上创办起一座民办高等学府。几年来,西安多家显赫一时的社会办学机构因生源缺乏而纷纷关闭,而这位教育工作者办的学校蒸蒸日上,博得了社会各界的青睐。人们说,这是未来的东方哈佛、未来的中国‘早稻田’,这所学校便是西安翻译学院。这位教育工作者就是被人们誉为‘20世纪新武训’的丁祖诒。”

1990年,美国杜布克大学的教授代表团一行20多人,在参观了西安翻译学院后,当场宣布:今后每年为其提供一个4.4万美金的全额奖学金名额,学生不需要参加托福考试,可直接进入杜布克大学留学。

10年以后的2001年7月18日,由20所美国知名社区大学的45位校长、教授组成的国际社区大学代表团在团长马克·文的率领下来到西安翻译学院参观访问。丁祖诒代表全院1300名教工和两万多名学子向来宾们致欢迎辞:“西安翻译学院要创未来的东方‘哈佛’,西安翻译学院必将代表中国走向世界!”

在中国,我们实在没有理由对那些在民办教育界开拓前进的勇敢者加以更多的指责,没有几分勇气,没有这种狂傲,又怎能有今天如此灿烂、如此美丽的民办高校群体?当你走近丁祖诒,当你切身感受到他的一颗纯正的赤子之心,你就会觉得“创东方哈佛”并非只是丁祖诒和西译人的梦想,它是中国加入WTO与世界接轨的必然发展之路。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20年来所取得的迅猛发展,中国的民办教育同样也将取得迅猛的发展。创“东方哈佛”不仅仅是丁祖诒和西译人的事,也是我们每一位有骨气的中国人的事。

兴质量革命立华夏名校

丁祖诒一直在苦苦思索,特别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视察西安翻译学院之后。

他还有什么理由要折腾自己、苦思冥想呢?他已经成功,创造的辉煌笼罩了所有的一切。

创业15年的西安翻译学院,承载过4.5万名莘莘学子潜心深造立志成才的美好憧憬;留下过五大洲百名外国驻华使节交口称赞流连忘返的非凡足迹;洋溢过大洋彼岸23所美、英知名大学48位校长和教授联袂西译共话教育的满腔激情;诞生过世界500强中21家跨国公司云集西译一次性高薪预聘210名在校生的西译神话;也曾为申奥助威万里行和国际民间艺术节谱写过华夏壮观动人的壮丽诗篇。她是第一所真正具有规模的民办大学,2.5万名全日制住校生使她名闻遐迩;她是一家完全靠学费自我滚动运作,拥有了属于自己的1500亩校园和43万平方米校舍,成为拥有6亿元资产、年收入1.5亿元的全国民办大学;这里第一个同时与美、英23所知名大学签约联袂;这里第一个接受百名外国驻华使节的专访;这里的院长是中国民办教育界屈指可数的“东方之子”,并受到过十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称赞和褒扬。

丁祖诒在思索,民办高等教育下一步的方向在哪儿?

以西译为代表的中国民办高教,在过去的几年中创造了奇迹,出现了10多个万人以上规模的民办大学,更多的民办大学规模也都在扩大之中。但是,站在这个群体的最顶尖上的丁祖诒却看到了繁荣背后的内外不利。他认为,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教育质量和教育品牌,没有质量,单纯的规模只是个虚幻的光环,会最终走上绝路。

作为中国民办教育的领跑者,他不仅要跑在最前面,还要为后来者指示方向。

他一旦想清楚了,便毫不犹豫地出手。

马年伊始,万象更新。阳春三月的翠华山下寒气虽未尽消,沸腾的西译院里却早已一片火红,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感触着第四次创业的强音劲鼓,以共同的努力响应着丁祖诒第四次创业的号召。1300多名教职员工,25000余名莘莘学子,上上下下,全力以赴投入到了第四次创业的大潮之中。

丁祖诒在全体教工誓师大会、春季教师会、全院学生动员报告会上都先后对第四次创业的主要内涵、奋斗目标及具体要求作了精辟的阐述。首先他总结回顾了前三次创业的不同特点及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他说,第一次创业从1987年起步到1993年告一段落,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从零起步,白手起家,不花国家一分钱,以靠租赁校舍办学为主。期间,率先创立了西译两个模式,即“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的育人模式和“全封闭、全住校、全日制”的准军事化严管模式,并且在校生由初期的500、600多人发展到了3000多人。第二次创业以1993年底买断原国营西安第一钟机厂厂址结束了靠租赁校舍办学的格局为标志到1999年初,拥有了自己固定的校舍,积累了自己固定的资产,并对大厂进行了初步的改建、修建、扩建,对两个模式也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在校学生人数也由3000人发展到了18000余名。与第二次创业相比,从1999年底开始的第三次创业,校园整体规划建设的投资最大,总投资超过了6亿,其他各方面的建设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校学生人数跃升到25000名,生源质量、整体素质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到2001年底以李岚清副总理对该院的视察为标志,西译第三次创业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也为第四次创业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在对前三次创业的深刻分析和对比中,丁祖诒提出前三次的创业是以加强硬件建设为主,是“物的革命”,第四次创业则主要是在进一步加大硬件建设力度的同时,竭力搞好软件建设,掀起质量革命浪潮。即以全面提高广大教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该院由专科提升为具有颁发本科学历认证资格为近期目标;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使之成为具有现代文明的大学生为最终目的;以全面提升办学档次,强化师资力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要内容。

在采访中,丁祖诒谈了他对今后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工作的一些想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专职教师队伍建设。要提升办学档次,取得专升本,就必须建立一支最具实力的专职教师队伍,名师出高徒,这是前提,是基础,要不惜代价,投入巨资,改善专职教师待遇,增强专职师资力量,初步使外籍教师达到50名,最终实现国家专升本要求的高职称师资达到200名,使专职教师队伍的发展上到一个新台阶,同时,还要继续深化专家治校、教授管理的新思路。新学期17位外教和多位教授的加盟,为专职教师队伍的发展已开了一个好头。

加强教工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对教工的管理上,要求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学历层次,改进工作作风,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育人观念,工作上要实行量化考核,竞争上岗,奖优汰劣;要厉行节约,廉洁自律,为人师表;要自我革命,脱胎换骨,以适应新的发展。

改革教学,提高质量。他强调,提高教学质量是一切工作的最终落足点,也是关系一所学校生死存亡的重中之重,教学改革是永恒的主旋律,要抓好这个“纲”,其他各项工作的“目”才能张开。丁祖诒对此十分重视,他提出必须要深化教学、教材改革,加强教学、教研工作,成立教研室,首先成立外语教学和计算机教学两个教研室;在外语教学上要有一个新的突破,改革晚自习,恢复录像课,大搞讲座,营造良好的校园外语教学氛围;要充分发挥专家、教授、学者的教学核心作用,发挥教工群体的管理骨干作用,彼此相互尊重,各取所长,共同发展;要注重课堂教学,严抓课堂纪律,向课堂要效益;要重视学生期末考试的含金量,对无故旷考者,毕业时要停发或缓发毕业证。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还特别邀请新加盟的原西北大学教务处处长鲍国华教授担任教务长,主管全院教务、教学工作。

加强学生管理,提高学生素质。明确提出学生管理主要是课堂管理和课外管理两大块,教师课堂上既要教好书,也要管好人,课堂上要多提问、多启发,多引导,多活跃课堂气氛,杜绝学生睡觉和随便出出进进课堂的陋习,坚决反对那种只教书不管理的不良倾向;管理上要讲求方式方法,以严为主,适当宽容,既不能一味“怀柔”,也不能过度“强硬”,管理步入正规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轨道;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努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不断探索学生管理新思路,将一切不良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四次创业仍然伴随巨大的投资,在加强软件建设的同时,还要搞好硬件建设。西译创建了中国民办高校“第一图”和“第一网”。图书馆藏书达到87.5万册;同时斥资3000余万元投建面积2000平方米、全国民办高校“第一图”的大型现代化数字图书馆,又以3000万元巨资、5000多个IBM终端建成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全国民办高校“第一网”。还将花费3000万元建设18个一流的通信及计算机实验室。据介绍,西译今后还要下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渠道,拓宽办学思路。还将在上海建立又一西译分校,拉开向东挺进的序幕,在西安地区也将着手增辟新的学区。

优秀的质量是从优秀的生源开始的。从2000年开始,西译招收的学生中60%是上线生,2001年达到70%,今年准备达到80%。严进严出,在西译不仅是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雄心勃勃的丁祖诒和西译要创东方哈佛、若干年后招生分数超北大一分,绝不只是说说而已,他正在掀起的民办高教质量革命浪潮,便是他不懈追求的明证。

就让我们看得更真切些吧——“谷穗的低头,忘不了大地母亲的涓涓乳汁,忘不了芊芊谷秆的舍身支撑,忘不了谷节年轮的风华岁月,忘不了片片谷叶向阳光索取的绿色滋润……更忘不了用自己的生命回报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耕耘者!”一粒献身教育的“谷子”除了追求更好更强之外能有什么别的想法?他将全部身心都融入了民办教育而一无所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