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兖矿集团:大步进入“第三次创业”

2002-08-0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玉玲 赵秋丽 我有话说

当全国煤炭行业步履维艰之时,兖矿集团却一枝独秀,成为全行业一个夺目的亮点。在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兖矿连续5年保持销售收入、利税、综采单产等主要经济指标第一。

从行业“小字辈”发展到“龙头”,兖矿集团第一次创业用了整整30年时间,企业总资产增长到89.08亿元;第二次创业,仅用了5年时间,企业总资产快速增长到203亿元。现在开始的第三次创业要在“十五”末力争进入国际采矿业前三名,成为世界最大的煤炭供应商之一。

技术创新一马当先

日本市场的煤炭价格一直以澳大利亚的对日出口价格定价,在2001年这一局面改变了,日本先与兖矿集团进行价格谈判,以此确定其进口煤炭的价格。目前兖矿与日本的煤炭贸易合同量达到906.62万吨,占中日订货增量的65%,确立了兖矿在国际煤炭市场上的重要地位。

兖矿集团为什么能挫败强劲的国际对手,改变国际煤炭市场格局?答案是兖矿能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而这又得益于采用先进的技术所带来的竞争优势。这项先进的技术就是兖矿人引以为自豪的“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它在兖矿的崛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统的井下作业是层层开采,而兖矿人在分析了采矿机械史和采矿特点后,创造性地提出“放顶煤”的概念,用采掘机顶住煤的上层,从下层采掘,随后上层煤自动滑下来,采一层就可得到几层的煤,大大提高了效率。可要把这个概念付诸实现,在高风险的井下实践创新,其难度非同一般,稍有闪失就会井毁人亡。兖矿人顶住压力,小心谨慎地进行与该技术相关的25项重大技术专题探索,最终实现重大突破,使综采工作面年产量由200万吨提高到500万吨以上。

技术一旦被创造性地突破,其效益就是惊人的,兖矿原煤生产效率提高了8.5倍,是我国煤炭行业平均水平的6倍,并超过德国、波兰等发达产煤国家的水平。

煤与非煤双管齐下

不见杂乱的矸石山和飞扬的煤尘,只见碧水环绕、绿树摇曳,很难想像这就是煤矿。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花园式煤矿的一线采煤工人只有1200人,另外5000多人从事着后勤和非煤产业……济三煤矿的这一发展模式就是兖矿集团发展道路的典型代表。

综采放顶煤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又使兖矿面临安置分流人员的压力。2001年,集团公司煤炭产量是1990年的3.58倍,而原煤生产人员却净减9000人。目前兖矿的非煤产业人员达到4.64万人,占集团总人数的近二分之一。随着集约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未来10年采掘一线还将减少15000人。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摆在了兖矿人的面前:在独立矿区,减下的人往哪里去?

兖矿集团早在1993年就率先确立了“以煤为本,煤与非煤并重”的发展思路。先后投入16亿元用于非煤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16个非煤产值超亿元的单位。2001年,兖矿非煤产业销售额达到44.69亿元,在企业销售总收入中的比重由1987年的2.6%,提高到40.85%。非煤产业的发展,较好地解决了“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实现了集团内部的充分就业。

资源会衰竭、矿城会没落,如果到那时再来想人员的安置,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要未雨绸缪,趁实力正劲时发展后续产业。在第三次创业中,兖矿确立了煤路港航、煤化工、煤电铝“三大产业链”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构建煤化工、煤电铝、金融、第三产业“四大非煤支柱产业”的产业发展目标,以永葆集团的活力。

制度改革从头开始

煤与非煤并重,必然要涉及到许多陌生的行业,必须要有一套新的管理体制来与新的产业形势相适应,否则就会出现“大企业病”,使管理捉襟见肘。兖矿集团明确在第三次创业中要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其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就要符合国际化、现代化的要求,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根本性变革。

传统的管理体制是“矿务局制”,矿长全面负责,而这次改革从头开始、彻底打破原有“块”状管理,重新建立管理体系,以“条”为单位,由专、精、特的专业化公司一管到底。形成煤业、煤化、电铝、实业、物业“五大专业化公司”为基本构架的母子公司体制,独立结算,成为决策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实现集团层次化、专业化管理更加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在新的管理体制中,兖矿还新设立了战略研究部门和资本运营部门。通过资本运营,兖矿两次融资34亿元,占全行业在股票市场融资总额的40%,为集团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兼并鲁南化肥厂、日照比特,控股新项目,又奠定了新的支柱产业的基础。在第三次创业中,兖矿将进一步使产业运作和资本运作完美结合,为兖矿的发展创造辉煌的明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