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年轻的音乐需要更广阔的舞台

2002-08-0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蔡闯 我有话说

2002“民族之光”全国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节曲终人散。来自全国17所音乐专业高校和音乐院(系)的800余名大学生们向观众展示了近年来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丰硕成果。有关人士指出,中国音乐教育在新世纪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综合素质教育已成为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交流是师生共同的需要

本次音乐节艺术总监、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俞峰认为,目前专业艺术院校之间尚缺乏大规模交流学习的机会,而这种机会对师生来说都非常重要。这次音乐节上,来自不同高校的学生一同排练,一同演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交流。音乐节举办的观摩演出、名师讲座等活动更让大学生们开阔了眼界。各院校之间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对于提升整个音乐专业教育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由参演院校共同组成的“中国青年联合交响乐团”和“中国青年联合合唱团”,仅用4天的时间,就成功地排练演出了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歌剧《茶花女》选段、歌剧《阿伊达》序曲和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显示出大学生们的音乐潜力和平时的教学水平。俞峰说,这种大规模的排练演出,可以有效地带动艺术教育质量。“光让学生在教室里唱不行,必须让他们站在舞台上,进行真实的艺术实践。”

武汉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叶芳秀告诉记者,交流与学习增强了学生们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小提琴手看了演出,马上表示:回去以后要更加努力。”

广泛交流给大学生们提供了鲜活的灵感。中央民族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学生带来的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演出令观摩者如醉如痴。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茅鼎文说,现在有些音乐院校,科目分得太细,钢琴专业的学生只学钢琴,而且只学独奏,结果是对音乐的理解越来越浅。而广博的知识,是形成音乐大师的必备条件。

学音乐不能没文化

一位音乐学院的负责人问道:“为什么北大的学生在听民乐演奏的时候,会感动得眼含泪水;而我们一些音乐专业的学生却没有这种感受?”他说:“这就是文化上的差别!有些学音乐的学生只注重技巧,却听不到音符后面的东西。”

不少音乐院校的老师指出,文化底蕴的缺失使一些音乐专业学生分析作品、理解作品的能力非常薄弱,致使他们只能在表演中夸张技巧,使“艺术”变成了“技术”,甚至在演出中片面追求动作上“更高、更快、更强”,这种演出被笑称为“奥林匹克”比赛。茅鼎文在回忆小泽征尔给上海音乐学院学生讲课时说,小泽征尔给乐队讲了很多作品以外的东西,比如作曲家的生平、作品产生的背景、所表现的文化等。结果,他使整个乐队的声音都发生了变化。对此,北京大学大学生合唱团指挥侯锡瑾也深有同感:“虽然我们的学生不是音乐专业的,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非常深刻。音乐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专家们指出,提高音乐教育水平、进而提高全民艺术素质是一个长远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特别是文化教育工作。一位音乐院校负责人说,目前我国音乐院校的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全身心投入专业训练,几乎放弃文化课的学习,这种习惯又在某些专业院校中得到了强化,这是不应该的。这位负责人说:“学音乐,怎么能没文化?”

提高综合素质是不朽的题目

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说,我们的音乐教育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中国学生在国际音乐节上屡获大奖,就是一个证明。但是应该看到,我们目前还没有出现日本的小泽征尔、印度的祖迪·梅塔那样的世界级音乐大师,普及、提高全民音乐素质的工作也与实际需要有较大的差距。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刘康华指出,一提到素质教育,我们往往就会想到让学生学习一些音乐知识,但是学音乐与提高素质并不能简单地等同起来。音乐专业的学生同样需要素质教育,他们更要广泛涉猎,敏于学习,参与实践。只有提高了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有效地提升整个民族的艺术素质、文化素质,而这也正是艺术教育的目标。

事实上,大学生们对高雅艺术极具认同感。清华大学艺术中心教师寇可新告诉记者,清华大学目前在校学生10000人左右,选修艺术课的达3500人以上,学校共为学生开设艺术课程30多门;中央音乐学院的“青年交响乐团”、“青年合唱团”已成为首都高校学生中“音乐普及”的主要力量;新疆师范大学音乐系更为少数民族地区普及高雅艺术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厦门大学副校长潘世墨深有感触地说,厦大作为一所综合院校,成功地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创造了共同发展的校园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接触、了解到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又可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这样的环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非常有好处。

看着陈嘉庚在厦门创办的大学,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郭淑珍说,陈嘉庚给厦门留下的不仅是几间房子、几所学校,而是重教办学的传统。同样,音乐教育不是让少数学生去拿国际大奖,而是全面育人,提高整个民族的综合素质,这是一个不朽的题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