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造在基层 希望在民间

2002-08-0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徐锦庚通讯员 吴志清 我有话说

盛夏的江南梅雨连绵,但四明大地却到处飘荡着高亢的乐曲,涌动着欢腾的人群——为期一个月的宁波市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让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饱尝了一顿文化大餐。刚刚落幕的“农艺节”留给我们诸多启示。

启示一:只有让农民参与文化,才能体现活动主体的广泛性

农村文化是一种群众性文化,它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踊跃参与。拥有三百万农民的宁波,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有五个县(市)区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在全省位居第一。但农村的文艺演出和文化设施,离农民群众的需求仍有一段距离。为此,宁波把今年定为农村文化年,而首届“农艺节”就是一出重头戏。

“参赛者必须是农村户口”,这是首届“农艺节”的硬性规定。其用意就是把艺术节办成农民自己的节日,培育农民自己的文化艺术和文艺人才,由以往“城市向乡村送文艺”,转变为“农民自己创作文艺”,使“下乡文化”变为“乡下文化”。

为此,“农艺节”以精彩纷呈的农村艺术形式,最大限度地把农民纳入参加者的行列,使活动显得农味十足:既有大众型的乡村歌手大赛,又有适应新潮农民口味的网页设计大赛;既有老年朋友钟情的乡村戏迷大赛,又有展示行业风采的乡镇企业文化形象展;既有专业性较强的摄影即时赛,又有全民参与的民间艺术展演……

如此丰富多彩的活动,招徕了数以万计的农村文化艺术爱好者的参与,出现了“妻子打腰鼓、丈夫舞狮子、爷孙同唱戏”、“三岁小儿比故事,百岁老人赛剪纸”和“万名观众千余“演员””等生动、壮观的场景。据宁波市文化局副局长陈民宪介绍:在这届“农艺节”里,仅市一级举办的九项大型文化活动就吸引参与者一万多人、观赏者达三十多万。

启示二:只有让农民享受文化,才能体现文化工作的特性

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富裕起来的宁波农民,早已不满足以往“送文化下乡”时那种当被动看客的角色,也不满足于“唱唱跳跳读读报”的文化活动,而是热衷于“健身健美天天到,培训比赛月月搞,大型活动季季有,上大学进夜校,打腰鼓踩高跷,玩过音响玩电脑。”(当地顺口溜),渴望把自己的农民新形象展示给世人。

基于农民这种角色转换的需求,“农艺节”的组织者把传统性与现代性、通俗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其中,又力求使活动雅俗共赏。如在慈溪市横河镇举办的开幕式上,由慈溪范市镇农民表演的三北雄狮,经大胆创新,从传统的一只狮子演变为三十二只大小狮子,兼具北方狮舞的威武气势与南方雄狮的灵秀轻盈。由镇海农民表演的镇海龙鼓,百名成员合则为龙,似蛟龙探海;分则为鼓,如万钧雷霆,把江南龙舞的细腻技巧和北方锣鼓的雄壮粗犷揉合在一起。在场的五万余名农民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喝彩声如潮。

在激烈的角逐中,余姚农民陈亚丹以一曲京味十足的《光辉照儿永向前》从一百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乡村戏迷大赛“十佳乡村戏曲票友”之首;奉化农民杨贤平以一首《美丽的水》摘取了农民诗歌创作比赛“十佳”之冠……“十佳农民艺术家”、“十佳农民诗人”、“十佳乡村歌手”。光听听这些响亮的名字,就足以让那些多才多艺的农民怦然心动、趋之若鹜了。

启示三:只有让农民创造文化,才能体现活动意愿的主动性

“创造在基层,希望在民间”,这是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对基层文化在整体文化中的作用的评价。广袤的田野生机盎然,蕴藏着一大批深怀绝技的乡间文体人才,农民除了欣赏、享受文化娱乐外,更有创造文化、施展个人才能的愿望。因此,农村文化必须注重农民群众的创造性,顺应农民群众的意愿,用先进的文化加以引导,与时俱进地推陈出新,这样的农村文化才能被农民所接受,为农民所喜爱,才能成为有源之水。

宁波发展农村文化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鼓励农民创造,政府总结推广”。该市的村落文化宫建设、农民读书活动等新颖独特的农村文化载体,就是先由农民创造,再由文化行政部门总结推广开的。首届“农艺节”也充分体现了农民的创造性,并通过这种创造性昭示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希望。

向全国征稿的农村网页设计大赛是“农艺节”的一大亮点。这并非组织者为求时髦,实际上是当地农民走向信息高速公路的信号。在宁波的广大乡村,个人拥有自己的网站已不新鲜,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作坊,通过电子商务完成经营交易,更是常用的手法。因此,此项赛事被人们看好便不难理解了。比赛严格遵循了原创性、艺术性和合法性,而对农村文化的介绍则是必赛部分,所有的参赛者都必须在规定时间完成对家乡的“网上包装”。专家对几个获奖网页的评价是“格式完整,页面美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宁波的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光是民间舞蹈就有上百种,民间曲艺、戏曲、音乐等曲种、曲(书)目各有几百部。“农艺节”现代民间艺术品博览会上,雕在竹根上的老寿星笑容可掬,火柴秆上的百骏图气势磅礴,红纸剪出的一百零八将栩栩如生……展出的百余件玲珑剔透的艺术品让参观者叹为观止。这些精美的作品,有的在全国性大赛中拿过金奖,有的远涉重洋在欧美一展过东方艺术魅力,充分体现了宁波农民对民间艺术的领悟力和创造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