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矢志不移的选择

2002-08-0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邓爱庚 李春艳 本报记者 王绍雄 我有话说

为了那些农村娃,她断然放弃了返沪、改行进城等机会,无怨无悔地选择了山村三尺讲台。33载春秋,李玉珍,从16岁的上海女知青,成为年近半百的老教师。她先后被评为江西省新余市十佳党员教师、全国模范教师。

艰难的选择

1968年,作为上海知青,李玉珍来到赣中山区一个只有9户人家的偏僻山村。村民不识字,连工分都不会记;因看不懂农药说明书,大片的农作物常常遭殃。李玉珍感到奇怪和心痛。正在这时,老队长找到了李玉珍,说村里准备办一所小学,希望她能当老师。村里一穷二白,自己也刚出校门,这怎么行呢?可看到孩子们可爱的样子,乡亲们充满信任与希冀的目光,李玉珍毅然同意了。

仓库当教室,土砖垒课桌,树皮作黑板,村里第一所小学就这样建起来了。7到13岁的学生共有16个,老师只有李玉珍一人。

李玉珍白天教孩子学文化,晚上给他们讲故事,讲山外的世界。孩子们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位上海大姐姐,每天摘新鲜果子给老师。到了节日,她的讲桌上堆满了一大堆鸡蛋、花生。

后来,李玉珍被推荐到宜春师范深造,全村人提着腌肉、鸡蛋、杨梅干来送她。“老师,您不能离开我们呀!”孩子们拉着李玉珍的手,含泪送了一山又一山。多可爱的孩子啊,这辈子,再也不放下教鞭了,李玉珍在心中立下了誓言。

痴情的选择

1979年,李玉珍的女儿出生了。当时,爱人和公婆都在新余钢铁公司,父母远在上海,自己带孩子在农村,常常累得腰酸背痛,两眼发黑。爱人单位主动接收她改行进城。去留之间,李玉珍还是选择了乡村教师。

为了不耽误时间,30多岁的李玉珍学会了骑自行车,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地奔波在乡间小道上,从来没有请过一天假,缺过一节课,所教的功课一直位居全乡榜首。21载春秋,李玉珍坚持每天中午给路远的学生热菜热饭,孩子们都依恋地叫她“妈妈”。

1983年5月30日,李玉珍接到上海拍来的电报:“母亲病危,速归。”当时,她正担任一年级和五年级的数学课。毕业班升学压力大,为了孩子,她强忍悲痛,进行考前总复习。一直等到6月15日把孩子们送进考场,她才匆匆赶回上海。此时,她几十年日夜思念的母亲早已离开了人世。言及此事,李玉珍至今依然感慨万千,泪水莹莹。她很痛苦,但她痴情于教育,她说:“我喜欢农村的淳朴民风,喜欢农村孩子的天真无邪。做一辈子农村教师,这是我认定的事业。”

无悔的选择

1995年,幸运之神又一次垂青李玉珍。浦东开发,需招聘一批中小学教师,下乡知青优先,还可带家属一同回沪。亲戚得知消息后,积极为她奔走。凭着她的资历,很快就被一所小学看中,待遇也相当不错。消息反馈来,爱人和女儿都很高兴。亲人们都说:“当年的知青都回来了,为了女儿的将来,也为了你自己,这次说什么也得回上海了。”但静下心来,李玉珍还是割舍不了心头的那份情愫。

这里有温情的工作环境:受到格外的尊重与厚爱,被送到学校深造,被破格评为高级教师,连续多年被授予市区“十佳”教师、市区“三八红旗手”。

这里有淳朴的乡亲:每天上班都是一路的问候,“李老师,早哇”,“李老师,孩子交给你,我们放心。”

这里有浓浓的师生情:20年前的学生李伟,看到电视上播出李玉珍的事迹后,几经周折找到她:“老师,您这么多年,还在农村小学教书啊……”话未说完,泪已流了出来。还记得学生小牛牛过生日,妈妈给他煮了一个鸡蛋。他舍不得吃,一直揣在手里。下课了,他悄悄地塞给李玉珍:“老师,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把这个鸡蛋给您吃。”她病了,孩子们深夜来看望:“老师,您好了点吗?您好了我们才睡得着。”单亲小孩胡小风俯在李玉珍身边悄悄耳语:“李老师,我叫您一声妈,好吗?”

李玉珍放弃了回上海。一次次放弃,一次次选择,李玉珍无怨无悔,她坦然地说:“上海并不缺少我一个,这里更需要我。上海有上海的繁华,乡村有乡村的快乐。我舍不得这里的乡亲和孩子,我留恋红土地上的一草一木。在这里,我很幸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