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城市建设拒绝“政绩工程”

2002-08-0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刘昆 本报通讯员 周仕兴 我有话说

记者一行来到广西阳朔采访,适逢这里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改造。但记者眼中的桂北古城,依然是青砖飞檐,小桥流水,宁静而富有诗意。

城市建设不能当作“政绩工程”

1997年以前人们来到阳朔县城,会觉得它陈旧而缺少特色,落后的基础设施与优美的自然、人文景观很不协调。作为中国旅游名城,阳朔的城市建设显得十分迫切。

城市建设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成为“政绩工程”。阳朔县领导意识到,城市建设最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一个城市的特性和定位,让中华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有机交融,以特色和个性维系其恒久的生命力。

西街的小青瓦、石板路、白粉墙、吊阳台、坡屋面,还有那竹木结构的民居、鹅卵石壁画等等,这“土”味十足的桂北民居建筑形象,融入到青山秀水中,形成了阳朔的地方特色。

阳朔西街,是建设部定位的历史街区。在1999年的保护性整治中,按照“整旧如故”的方针,所有管线全部下地,原有建筑设施没有“伤筋动骨”,沿街立面及危房的修葺拯救也按原有风格进行,“历史的信息”得以保存,传统特色体现得更为充分,西街依然“老街长长、古巷悠悠”。美国、德国、英国、马来西亚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客商纷纷来这里经营,国外游客更是络绎不绝,成为名闻遐迩的“地球村”、“洋人街”。县委书记郭维奇说,西街整治的成功让我们更加坚信,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

在阳朔,城市建设还体现在以“功能”为本塑造城市形象。在前几年刮起的“广场风”中,阳朔不为所动,他们只着力于营造县城中的小绿地和一个规模不大却绿树覆盖的文化休闲广场,把当年的孙中山演讲处和徐悲鸿故居连为一体,使之兼具旅游功能,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

规划不由领导说了算

1999年启动的西街整治保护性工程,其设计和评审,汇集了大批国内知名专家。其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还获得了2000年国家建设部三等奖。

不只是西街,滨江路、芙蓉路、叠翠路、观莲路、城北路、府前巷等“五路一巷”的设计方案都面向全国招标,并请专家组进行严格评审,最后择优选择设计方案。

城市规划既充分尊重专家意见,还要因地制宜,特别是注重细节的优美和完善。比如西街的巷口,先前的设计是推倒重来,这样工程量大,成本也高。一位领导反复琢磨后,建议对原有部分不做大的变动,而是通过添加横木、喷上油漆,建好后像传统的门楼,既省钱省事,又传统、漂亮,建成后得到专家的认可。

通过吸收群众有创意的设计,老百姓也参与到城建中来。记者看到,街道一些门店的内部设计,大量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把店主豪爽、张扬的个性挥洒得淋漓尽致,迎合了现代人的“口味”,备受游客的青睐。

市场化运作产生连锁效应

从1999年到2001年间,阳朔城市建设投入资金超过了3亿元,今年34个重点项目预计还要投入2.35亿元,上半年已经完成1.28亿元。

阳朔作为一个地方小县,每年财政收入不到1亿元。城市建设动辄数亿元的资金投入从哪里来?郭维奇向记者道出四个字:经营城市。

作为广西较早引入经营城市理念的县城,阳朔执行在不改变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前提下,对所掌握的土地、基础设施、各种公共服务等城市资产的使用权、经营权及冠名权,进行市场化运作,做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

步行街项目是其中一个很成功的例子。这里原有的9000多平方米建筑破败不堪,与原有风貌不协调,从拆除到城郊异地安置,耗资680万元。而通过将其中5030平方米项目用地公开竟标,收入1360万元。投资者再按规划要求建设一条步行街,一楼门面预售价已突破10000元/平方米。如此既盘活了土地资产,又改造了旧城,培养了新税源,增加了就业岗位,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城市建设与国企改革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对城市建设规划范围内必须搬迁的国有企业,政府收购后再进行市场运作,通过这种方式,使20家国有企业顺利完成改制,盘活了国有企业土地38309平方米,安置职工222人。例如,在实施桂花溪整治工程时,溪边濒临破产的印刷厂被一次买断后,企业的土地得到了“储备”和深度开发,职工就业得到重新解决,企业的改制顺利实现。

城市建设的市场化运作产生连锁效应,使阳朔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全县财政收入实现连年快速增长。今年1-6月的财政收入又比上年同期增长34.11%。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