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尊重自然 尊重历史 尊重文化

2002-08-0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炳升 我有话说

万众瞩目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方案终于尘埃落定,这标志着有史以来我国最大规模的体育设施建设已撩起了神秘的面纱;凝聚15个国家和地区优秀建筑师的87个奥林匹克梦想的方案展览,也于近日结束。日前,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中心主任、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博士俞孔坚。俞博士认为,奥运场馆设计对北京的建设发展意义重大,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既要抓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隐含的庄严平和的神韵,传达出天人合一、和谐自然的意境,同时又要反映出现代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竞赛精神;注重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思想,为千年古都增光添彩。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新世纪的一次体育盛会,更是古老的北京城在历史发展上的一次极佳机遇。正在紧锣密鼓筹建中的32个新的比赛场馆,将把北京的城市建设推上一个新的台阶,这就难怪国际建筑界对此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关注。作为境内几家获奖单位之一的领导者,俞孔坚说:“从现在至2008年,如此短的时间,场馆设施建设任务又这么紧张,所涉及的面积高达1100多公顷,这无疑对北京城的整体规划、城市功能以及未来发展等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奥林匹克公园是整个奥运场馆设计的核心,它位于北京市区北部、城市中轴线北延长线的顶端。这里将荟萃50%以上奥运会设施。计划建设8万座的国家体育场、1.8万座的国家体育馆、1.5万座的国家游泳中心及奥运村运动员公寓。这是设计中的最具挑战性的,也是最能出彩的。据了解,在这次方案征集活动中,短短3个月里,共收到近百份海内外高水准的设计方案,其中不乏佳作。入围的奥林匹克公园设计作品表现出了较高的设计水准。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俞博士并没有就自己的作品获奖大谈感受,也没有对其他获奖作品进行具体点评,他显然还沉浸在奥运场馆创作、设计所带来的亢奋激动状态。三句话不到,话题又自然扯到了奥运场馆设计上:“奥运场馆设计要好好把握。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最精美的符号,展示出中国建筑的精彩瞬间,表达出中国人对体育、文化的深刻理解。”

如何更好地表达这一精彩瞬间呢?俞博士提出了“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三原则。他认为,这一原则也是世界性的潮流。景观设计并不是表面、视觉上的美丑问题,也不仅仅是做建筑的绿化、喷泉等表面化文章,而是一个人与自然的深层次问题。景观的实质是土地概念,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讲就是如何建立起人与自然的良好关系,它是建筑、道路系统、生态系统等的总和。具体到奥运场馆设计上,就是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在充分认识自然、认识历史和文化的过程中,力求实现建筑、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谈到尊重自然时,俞博士认为首先要尊重“场地”精神。数千年来,人们在土地上休养生息,并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设计时不能不考虑、分析这块场地自然形成的过程,如生物,生态条件,土壤条件,山水环境,现状的植被等诸多问题。真正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破坏自然、破坏生态,也不是钢筋水泥丛林的堆砌,而是追求自然和文化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比如奥运场馆规划用地就有许多独特的自然特色,该地原名“洼里”,有许多河道、湿地和沼泽地,还有斜向的小路以及行道树等等,这些都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自然形成的,大自然本身有它天生的美和功能,要充分利用开发出这些和土地相关连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设计中的奥运森林公园也要利用现有的村庄留下的各种信息和符号,在神秘、空旷的氛围中反映出人类曾有过的活动踪迹。

除此之外,奥运场馆的设计还必须尊重地方文化。俞博士说,地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长期活动必然会形成一种具有浓郁特色的地方文化。比如奥运场馆用地规划中的豹房、洼里村,很早就有动人的传说;位居当时北方五大庙宇的娘娘庙,在民间影响、流传甚广;元大都护城河等等更是历史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景观。因此,在奥运场馆设计中,不能无动于衷,漠然处之。所有的建筑、植物,都是从这块土地上“长”出来的,要表现出应有的历史纵深感。

最后,俞博士说,“场馆设计不同于规划,也不同于建筑,其最高境界就是延续人类文明的火种,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的交流。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如何把体育精神与中国历史、文化、生态等理念完美地结合,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