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与时俱进 加强党的群众工作

2002-08-09 来源:光明日报 吴祖明 我有话说

江泽民总书记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了党的群众工作。他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共产党员首先是党的干部都要学习和掌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团结和带领群众不断前进。”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着眼21世纪的宏伟任务所提出的关于群众工作的新思想和新要求,具有重要的政治、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作用。

第一,要把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提到巩固执政基础的高度来认识。群众工作是指我们党为着完成某个时期、某项任务而在人民大众中进行组织、宣传、发动的过程,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贯重视并认真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也是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基本经验。但也要看到,在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面临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转型,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新的利益关系尚未完全确立,社会经济生活中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和追求个人、单位、部门利益最大化的趋向,在一部分人中,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抬头,因而使党的群众工作任务加重了,难度加大了。另一方面,我们有些干部却以形势变化、时代不同为理由,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感情上疏远群众,在思想上害怕群众,在工作上脱离群众。在部分干部中,这种忽视和削弱群众工作的现象同群众工作任务加重、难度加大的情况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任其发展下去,必将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我们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江泽民同志的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的重大意义,清醒认识我们党正面临着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重考验,站在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来认识坚持群众路线、加强群众工作、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极端重要性。

第二,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作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针对当前部分干部脱离群众的错误倾向和忽视群众工作的思想偏差,我们要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列为重要内容。通过学习,真正弄懂几个基本问题:1、人民群众是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主体,也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主体,他们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我们必须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虚心向群众学习,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2、必须关心群众生活,倾听群众呼声,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多为群众办好事和实事。3、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搞好调查研究,集中群众智慧,实行民主决策,防止工作失误。4、必须相信群众自己会解放自己,不能把群众当阿斗,不能包办代替,同时又要积极开展群众工作,组织和带领群众前进。

第三,把维护和实现群众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把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兼顾好、处理好,这是最有效、最普遍的群众工作。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就是因为党的基本路线以及与之配套的各项政策符合国情、深得民心,既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兼顾了社会各方面的具体利益。随着情况的变化,党和政府针对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又不断适时地出台一些新政策,以调整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整合全体社会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例如,一段时间以来,党和政府狠抓农村扶贫和减轻农民负担、城市困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应保尽保”、机关事业单位简化审批手续减少收费项目标准等工作,就是关心群众生活、维护群众利益的德政之举,也是最实际的群众工作。

第四,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尺度。群众工作的实质,说到底就是服务人民、造福人民。因此,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价值观,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把为人民造福作为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把群众满意作为建立政绩的首要目标。现在,各级干部抓政绩的热情很高,劲头很足。对此,应肯定主流是好的,同时要进行具体分析,指出和纠正其中的弊端。当干部当然要有政绩,而且要努力创造一流的政绩;上级考核和使用干部,也应主要看政绩,这是自不待言的。问题在于:一是干部追求政绩的动机一定要端正,必须是为了党的事业、国家的利益、人民的福祉,而决不是为了谋取更高的职位和换得个人一时的荣誉。二是取得政绩的手段和途径一定要正当。创造政绩,要靠开拓的锐气、科学的决策、艰苦的工作和实干的精神。那种靠所谓“形象工程”得来的“政绩”,靠虚报浮夸骗来的“政绩”,靠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掠来的“政绩”,都不是党和人民需要的政绩,而是地地道道的败绩。三是衡量政绩的标准一定要科学。衡量一个干部的政绩,数字和选票当然不能不看,但这不应作为主要依据,最重要的是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要看他对党和国家作出的实际贡献和为人民带来的实际利益。

第五,把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作为干部的永恒课题。不断加强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党的群众工作的内在要求,是干部转变作风的永不过时、历久弥新的重要课题。在新的形势下,党在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上,也要与时俱进,有新的眼光和要求。首先,要扩大联系群众的范围和视野,在继续加强党同广大工农基本群众联系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同知识分子的联系,还要重视加强同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各个社会阶层的联系。其二,要发扬民主作风,实行群策群力,把人民的智慧、力量、积极性、创造性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同心同德,众志成城,无往不胜。其三,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事实说明,接受群众监督的过程就是密切与群众联系的过程,而不受群众监督则必然导致脱离群众,甚至走上邪路。近些年来,一些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和事业如日中天的企业家,纷纷在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面前翻身落马,一个重要教训就是缺乏监督,包括缺乏群众监督,使得他们无所顾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前车之鉴,不可不察。我们的干部一定要把自己置于群众之中,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多听群众的批评和意见。经常给自己照照镜子,洗掉脸上的灰尘;敲敲警钟,保持革命的本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