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天路”上的忠诚

2002-08-1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樊厚东本报特约记者 陈玉玺本报记者 刘希全 我有话说


横跨昆仑山等10座雪峰,穿越沱沱河等108条河流,全长2000公里、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线,如一条天路蜿蜒于云层之间。多年来,驻守在这里的总后青藏兵站部广大官兵战严寒,抗缺氧,顽强拚搏,圆满完成了军委总部赋予的进藏物资、油料和讯息通信的输送任务,先后有740多名官兵献出了生命。

1990年7月7日,中央军委授予青藏兵站部“青藏高原模范兵站部”荣誉称号。江主席曾三次视察青藏兵站部或接见兵站部主要领导,并亲笔题词:“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革命精神”。

青藏兵站部广大官兵牢记江主席的嘱托,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天路”上,他们写下了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三连的运输里程相当于绕地球一万圈

青藏线上,车轮滚滚,不舍昼夜。

青藏兵站部所属汽车部队,每年有10个月以上时间在四千里风雪青藏线上执行运输任务。这里,是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生命禁区”,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一半,年平均气温在零下6摄氏度。民俗称:“六月雪、七月冰,八月封山九月冬,一年四季刮大风”,自然条件之恶劣可想而知。

在青藏兵站部所属汽车某团3连,记者采访了刚刚执行完任务的6班

班长古建鸿。古建鸿今年30多岁,入伍12年他在青藏线上跑了113次,安全行驶15万多公里,累计运送进藏物资700多吨。

古建鸿荣誉获得了一大堆,可是头发也掉了一半,他嘴唇发紫,指甲凹陷,他说这些都是青藏线留给他的礼物。战士们说他“对兵、对车的了解比对老婆孩子多”。他结婚5年了,每次探亲,和老婆孩子还没混熟就该归队了,一起生活的时间还不到半年。质朴的话语,流露出他对青藏线的深深留恋:“今年就要脱下军装走了。真想留下,再多跑几次青藏线。”

三连1968年组建至今,已安全行驶3800多万公里,运送各种进藏物资7.2万多吨,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今年初被总后授予“青藏高原模范运输连”荣誉称号。

3800万公里,是像古建鸿这样的战士们用汗水、用青春一公里一公里跑出来的。

48年来,汽车部队累计运送进藏物资560多万吨。

他把27年的心血注入“能源线”

青藏兵站部数万官兵奋战5年于1977年建成了格尔木至拉萨的输油管线。这条长达1080公里的能源线,彻底解决了西藏地区用油难的问题,被藏族群众称为解放军献给西藏的“乌金哈达”。

青藏兵站部某输油管线管理团58岁的高级工程师姚志祥,是在1975年告别妻女老少奔赴输油管线的。27年来,他把自己的科研作品写在了“能源线”上:进行技术革新20多项,解决技术难题340多项,设计施工图纸3000多张,出版专著5部计235万字,发表科技论文35篇,3项科研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为部队节省各项经费千万元以上。他培养出的人才已有3000多人,有些已经成长为高级工程师。他曾200多次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每年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管线抢修现场或施工现场工作四个月以上。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染霜,27年来,他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把自己的心血全部注入在“能源线”上。

漫长的青藏线上,兵站部的广大官兵积极进取,一大批“兵博士”、“兵专家”脱颖而出,张生贵就是典型代表。

张生贵入伍后在海拔5000米的唐古拉泵站当了一名仪表工。他刻苦自学,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他先后攻克了数十个技术难题,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5篇,出版的两本学术专著,成为团里主要的输油教材和几所技术院校的授课教材。他多次立功,被兵站部树为弘扬“三个特别”精神标兵和“热爱高原,献身后勤,建功基层”先进个人。1995年3月张生贵被破格提干,现为团里装备股工程师。2000年,他被四总部授予“全军作战部队优秀人才奖”。

大力弘扬“三个特别”革命精神

从西宁、格尔木、纳赤台、五道梁、一直到沱沱河、安多、拉萨,记者深入青藏线上一个个兵站、泵站、机务站,真切而又强烈地感受到,“三个特别”的革命精神,镌刻在官兵们的心灵上,融入进他们的血液中。

1998年春节前夕,西藏那曲、阿里地区发生特大雪灾。接到上级命令后,兵站部立即组织起救灾车队,3000名官兵主动请战,500名官兵加班加点保养车辆,20多名官兵带病上路。大年初一,105台车按时出发,官兵们顶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风餐露宿,在一米多厚的积雪中艰难跋涉1000多公里,把千余吨食品、棉被等物资,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送到了灾区。

在“三个特别”精神的激励下,广大官兵奋发图强,部队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近年来,汽车部队共换装车辆1300多台,管线技术更新6项,通信由载波通信变成光纤通信,教导大队实现了电化教学,建立了8个文化活动中心,官兵们住上了水、电、暖三通的第六代现代化营房,并开通了兵站部自动化信息网。(照片为兵部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