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晚霞似火别样红

2002-08-1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赵志勇、李燕本报特约记者 张彦中 我有话说

照片为杨庆生摄


15载斗转星移,全国最大的业余合唱团——总参老战士合唱团,用歌声弘扬先进文化,唱响时代主旋律。如今,这批战功赫赫、白发苍苍的演员群体已成为弘扬我军光荣传统的一支劲旅,活跃在神州大地。

15年春华秋实,创作歌曲120多首,编排节目160多个

面对记者采访,原工程兵文工团老战士、74岁高龄的合唱团团员王绍康谈起往事,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那年,他和几位从工程兵退下来的老同志听到院里的战士们拉歌,唱的竟是“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不禁思忖:这样的歌怎么能鼓舞士气?

于是,他们在大院搞了一个小型合唱团,以唱革命歌曲为主,让晚霞更绚丽。

1987年7月20日,对总参驻京单位的许多老红军、老八路来说是一个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总参老战士合唱团宣告成立,它标志着部分离退休老干部将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和继续发挥余热的舞台。

15年来,合唱团先后创作改编了《永远年轻》、《祝福你,祖国》等120多首合唱歌曲和舞蹈《香香紫荆花》等160多个文艺节目。

曾经创作过《十送红军》、《银球飞舞花盛开》等脍炙人口的歌曲的朱正本老人,几年来为合唱团创作了几十首歌曲。面对地方单位众多邀请,他说:“给钱的我不干,我只写给合唱团。”朱老右眼视力只有0.15,左眼只剩下微弱的光感,每次创作的时候,眼睛几乎要贴在稿纸上。

熟悉他们的都知道,合唱团还有一个著名的“约法三章”:每到一个地方演出,一不吃请,二不收礼,三不受迎送。

600多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公益演出300余场,直接观众50万人(次)

1996年10月1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型音乐会隆重举行,当华发满头、勋章满胸的总参战士合唱团演员登上舞台时,全场顿时掌声如潮,经久不息。

在600多人合唱队伍里,开始时,懂音乐的仅有10%。为了过识谱、记歌词这一关,老战士们“歌片”不离身,走到哪儿背诵到哪儿。凭着一股执著的精神,“老战士合唱团”很快具有了相当的专业水准,参加全国、全军性演出和比赛20多场,获得各类大奖66个,他们演唱的《三十里铺》在全国合唱比赛中拿了一等奖。

年近70的合唱团指挥罗乐,40多年前,曾是志愿军眼里的“战士最喜爱的歌手”,他对这身绿军装的挚爱却一生不改,每次演出不唱上四五首歌,肯定谢不了幕。人们很难想象,这样一位把快乐带给他们的老人竟是癌症患者。5年前他因患膀胱癌做了切除手术,小肠一直出血。一次外出演出,同屋的老将军发现了这个“秘密”,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15年春华秋实。总参老战士合唱团由建团初期的6个分团发展为9个分团,团员由200多人增加到600多人,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业余合唱团。节目种类从当初的合唱,发展为大合唱、小合唱、重唱、小话剧、时装表演等20多个节目,他们曾站在人民大会堂的庄严舞台,也曾登上北京音乐厅的艺术殿堂,但更多的是到部队、学校、乡村、街道为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演出。他们累计参加各种公益慰问演出多达300余场,观众超过50万人次。官兵、群众都将老战士合唱团美誉为“宣传队”、“播种机”。

66座奖杯,100多面锦旗,1000多封来信

舞台上的旋律悠扬动听,舞台下的故事更加动人心弦。

2000年,14岁就参加革命的原总参某部政委傅英杰带领老同志回访延安。安塞、碟子沟、黄安根,黄土地上这些熟悉的名字,让老同志们热泪盈眶。看望老房东,自然亲切无比,可老乡却似乎欲言又止。傅老放心不下,2个月后再次来到延安,这才得知:碟子沟老乡想给孩子们盖小学,还缺十几万。回到北京,傅老奔走呼吁,种种努力,终于多方筹集到了20万捐款。于是,他一年之内第三次奔赴延安,亲自把钱送到了乡亲们手中。现在,两所学校都建起来了,学校和孩子们的照片,就摆在傅老的书桌上。他说:“看到照片,就好像自己又回到了延安。”

去年,全军掀起学唱《军人道德组歌》热潮,一些基层单位因为缺乏文艺骨干很着急,合唱团的老战士们就及时深入部队教唱。曾在歌剧《志愿军未婚妻》中饰演“男一号”的合唱团副团长纪伟,从去年6月开始就在北京卫戍区某警卫团一边教唱《组歌》,一边给战士们辅导乐理知识,该团所有的连队都跑遍了。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走进老战士合唱团荣誉室,令记者十分惊讶,这里摆放着几十座奖杯,悬挂着上百面锦旗,珍藏着上千封来信。这是官兵和群众对老战士合唱团的最高褒奖!

迄今为止,老战士合唱团参加全国、全军性演出和比赛20多场,获得各类奖项66个,为部队赢得了荣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