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柳松柏:诗化教育生成高雅情趣

名流看教育
2002-08-2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夏欣 我有话说


柳松柏,1946年生于台湾苗栗县,祖籍福建漳州。台湾“唐诗新唱”活动推创人,电影编剧、导演、作曲家。曾创作《妈妈,再爱我一次》等百余部影视剧本。1994年开始集中为唐诗谱曲,并着手在台湾中小学推广传唱。现任台湾唐诗新唱推广中心执行长。

曾就读苗栗县后龙小学,竹南中学,1973年毕业于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现台湾艺术大学)电影系。

记者:听说你先后为二百多首唐诗谱曲,并数年专心致力于在台湾少年儿童中普及推广,你是怎样迷上这件事的?

柳松柏:我是学艺术的,对音乐、绘画、文学都有浓厚兴趣,还受一位叔公的影响,崇尚祖先多姿多彩的文化。我为古诗词谱曲开始是因为拍电影剧情的需要,记得李瀚祥导演就讲过,诗里面有镜头,是很好的养料。我体会出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诗词中充满了“乐”意,无论形式上的韵律,还是表现在内涵中的境界,都与音乐十分相近,唐诗本身就有歌的音符,“歌即是诗,诗即是歌”。

总有人叫喊要光大台湾的“本土文化”,我听了不舒服。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应该首先让大家都来注意、了解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一起分享和发扬光大,而不能丢了,这件事尤其要从少年儿童做起。这样我就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围绕唐诗为青少年创作,以后我还和一些热爱传统文化的台湾书画家、演奏家合作,出版了《中华儿女唱唐诗》,以诗歌为中介,做成诗、歌、画三位一体的范本和光盘;又发展到配上手语,编成舞蹈,让少年儿童来学。

记者:今天的孩子面前是五光十色的生活,让他们唱古诗词,你开始觉得有这种把握吗?

柳松柏:信心和把握首先取自我的儿子。我有3个儿子,儿子小时我带他们做过有关的智力测试,大的被测为“资优生”;老二被认为“有创意,没有记忆”型的。其实老二很会编故事,在幼儿园给小朋友讲得绘声绘色。但是幼儿园里要求背的知识,他都背不出来,包括诗歌,弄得最小的老三总讥笑他。我和太太商量,必须想办法让老二有自信。我们都认为孩子是理解型的,只是背诵能力差一些。想到他爱唱歌,我就把一些唐诗谱上曲教给他。没想到他学得很快,而且兴趣越来越大。

在儿子身上的实践启发了我。我想,与其让小孩子自己去接触、分辨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不如用一些他们易于接受的形式,给他灌输经典的高雅文化。于是,我就抱着这个信念,不断精心为孩子们选诗、谱曲,尽可能让每首歌的曲调都特别熨贴、上口,歌唱与吟诵交织在一起。先是组织“妈妈吟唱班”学唱,后来干脆直接到一些中小学推广。这个过程当然是不容易的。但是我很有信心,因为“唐诗新唱”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对孩子来说,都应该是有魅力的。

记者:孩子们学唱后都有什么样的反应?这种“诗化教育”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柳松柏:有没有这个训练肯定是不一样的。小孩子是一张白纸,对教育的选择性很大,他们在“人之初”所习惯的东西,常常会影响一生。音乐使诗中含义丰富的文字有了生命,儿童沉浸在带有传统艺术韵味的画面、音乐、诗歌里,心灵得到升华,渐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这些优美的诗歌其实成了他们生命的某种背景。

到现在我们已经在台湾培训了3万人左右的老师。许多学校都是孩子们自己在教室放唱机,自教自唱,台湾有2000多所中小学,现已经推广到600多所学校、90多万人。有一所有上万学生的很著名的学校——秀山学校,这个活动得到推广后,一些教室门口挂着诗牌,随便谁拿起其中一首,学生就会唱,会背,班级之间还组织竞赛、表演,学生自己评选“诗圣”“诗仙”“诗魁”,加深对诗的亲近感。

唱唐诗不仅给了学生节奏、韵律感、美感,诗的意境更会影响他们的气质、性情。附近学校见了,也纷纷要求学唱。

记者:让大一些的孩子喜欢唱唐诗、特别是向高中生渗透是不是比较难一些?

柳松柏:让高中学生接受起来是要难一些,因为他们接受的东西已经太多。开始的时候,有学生说,“广播里放的什么?可不可以关掉?”但久而久之,听惯了,他们自然会去和流行的东西比较,去认识鉴别“高雅”。有的学校的学生在学唱唐诗以后,一些建筑,包括厕所都被学生做了很有文化味的命名。

我们不光在大城市推广,也向边远的地方推广,像金门我就去了五六趟。不光是在普通学校,我们还到劳教所教少年犯唱,让他们渐渐进入到一种诗化的意境。真正静下来,他们的心也会变得柔软。

记者:内地也有300万少年儿童在接受背诵古代经典作品的训练,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在致力于这项事业。听说海峡两岸经常也在这方面进行交流。

柳松柏:这是最让人高兴的事,两岸许多人都在做同样的努力。大家的目的就是让炎黄子孙一起分享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养料。最近我们组织国学夏令营来内地交流,也参观访问了内地一些幼儿园,我们教小孩子唱唐诗,且歌且舞,他们兴趣大得不得了,要走时还拉着衣角不放。

在台湾,台中师范大学的王财贵教授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他的工作重点是把古代典籍中比较上口易背的精华抽取出来,让孩子背诵吟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相信两岸接受这些经典文化熏陶的孩子,身心一定会大大受益。我那个老二,后来心智、身体各个方面都发展得很好,崇尚中国文化和高雅艺术,现在已考进台湾艺术大学电影系,成为我的“学弟”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