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武钢——科技创新 做优做强

2002-08-2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武勤英 我有话说

武钢是有着近50年历史的国有特大型钢铁企业。近9年来,累计上缴利税182.45亿元,占武钢投产43年来上缴利税总额的53.1%,去年实现利润10.24亿元,比上年增长8.49%。武钢在国际商战中,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高起点推进技术进步

1998年仲春,芜湖长江大桥用钢招标。这座被称为“亚洲第一跨”的特大型桥,其质量定位在世界先进水平上。为了抢占这一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的顶尖工程,中外5家著名钢铁企业参加竞标。

体现大桥用钢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低温冲击韧性。桥主把这一指标比通用指标提高了3倍。当公布这一“前无古人”的指标时,3家世界级钢铁企业退出竞争。而武钢人早已组成了大桥用钢攻关组,凭借科技开发实力,拿出的桥梁钢比通用指标提高了6倍,一举中标。当获悉芜湖大桥要整体焊接时,武钢又试验成功了特殊焊丝,以与桥板钢成龙配套。2000年7月18日,大桥顺利通车,桥主因使用了武钢的钢材节约投资1亿元。近两年来,武钢囊括了黄河、长江上的15座大型、特大型大桥用钢的供货权,开发总量突破20万吨,使武钢成为国内最大的桥板生产基地。

再比如2001年武钢开发出的高性能耐火耐候钢,涂上涂料后可在摄氏1080度的烈火中支持两个半小时不屈服。而“9·11”事件发生时,世界上还没有耐火耐候钢材,致使300多米高的世贸大厦仅在40分钟内就轰然倒塌。目前武钢的这种钢材已用于上海和北京的重要建筑。可以预见,这种耐火耐候钢材必将在国内外的大型、高层建筑中被广泛采用。

近年来,武钢先后开发新产品72个系列,172个品种,形成了桥梁、管线钢、集装箱钢、压力容器钢、军工钢、电视机用钢等一大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品名牌,大多数填补了国内空白。近5年来,武钢的科技贡献率连续保持在60%—70%之间,为国内企业平均水平的一倍,与国外企业持平。大大增强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武钢,被国家评为全国综合技术开发能力百强企业第二名,在冶金系列名列第一,并多次荣获国家技术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创新奖。

精干主体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现代钢铁工业的坐标中,人均钢产量是衡量生产力的标志性指标。1993年,武钢人均年产钢不足50吨,与日本新日铁相比,只是他们的十二分之一。也就是说,无论武钢人如何投资搞技改,无论武钢人如何加班加点拼命工作,变化都是有限的。尽管“分子”不断做大,但是“分母”——12万的职工总数,却无情地抵消了“分子”的增长。

1993年,武钢推出了“精干主体、剥离辅助、减员增效”的改革举措,占职工总数60%的非钢人员从主体剥离。武钢在全国率先叫响了“七万人不吃钢铁饭”的响亮口号。

非钢单位剥离之后,武钢按照“先挖渠、后放水”、“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对他们给予扶持。对剥离的单位新增工资部分给予3年补贴;对分流人员按内退、停薪留职、创办第三产业等12条分流渠道进行安置。武钢集团公司总经理刘本仁说,剥离的目的既是要他们自主发展,同时也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规范的母子公司框架。时至今日,武钢连续6次大规模的减员分流工作,都进行得很平稳,累计剥离分流74277人,减员41803人,钢铁主业从业人员减到14850人。人均钢产量达到470吨,比1992年增长近10倍。

与此相得益彰的是,武钢的非钢单位从2000年开始整体盈利,并成为20多家独立法人。

全方位强化管理机制

与国际接轨,如果只停留在产品市场化的阶段,那是低层次的。必须在进行产品市场化的同时,进行产权的市场化,才是市场经济成熟的根本标志。在武钢,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专利拥有量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公司在着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创技术的同时,使之迅速形成专利,推向国内外市场,实行技术输出和产权运作。到2000年底,武钢已有133项工艺技术成果被授予专利权,其中有70%得到了实施,创直接经济效益5亿多元。

在转轨初期,武钢最大的危机不在危机本身,而在于对危机反应的麻木呆滞。针对这种情况,武钢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在职工中开展了一系列用市场经济的清泉来洗脑筋的活动,使职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比如厂里实行技术改造后,使炉龄大增,对耐火材料的需求则大降。这可苦了耐材公司。要是过去准躺在母体上要奶吃。如今交给了他们自主经营权,使他们不仅生产而且可以经营耐材,同时规定吨钢耐材消耗的上限,从而牵住了牛鼻子。耐材公司积极性大增,对价贵的材料,自己生产,既满足武钢,又销往社会;对价贱的材料则向社会招标采购,使成本大降。2000年,该公司创效300万元,2001年达到1300万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