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一种幸福

与数学家对谈——国际数学家大会特别报道
2002-08-2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金振蓉 王光荣 我有话说

在我国年轻数学家中,田刚是离数学最高奖“菲尔茨奖”最近的人,在上一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田刚就入围了“菲尔茨奖”候选人。他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西蒙讲座教授。曾作为美国斯坦福、普林斯顿等大学访问教授。自1998年起,受聘为教育部“长江计划”在北京大学的特聘教授。田刚教授解决了一系列几何及数学物理中的重大问题,由于他的突出贡献,曾获美国国家基金委1994年度沃特曼奖,1996年,他获美国数学会的韦伯伦奖。

记者:非常凑巧,今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获得菲尔茨奖和奈瓦纳奖的三位数学家同岁,都是36岁,而数学的最高奖菲尔茨奖设定为40岁以下,是不是在数学研究上,三四十岁左右是容易出成绩的年龄段?

田刚:不一定。国外就有不少数学家,他们终身孜孜不倦地埋头于数学研究,我认为在任何年龄段都可能迎来事业的高峰,国外也有不少数学家有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当然,在大学毕业后的几年里,精力旺盛,是容易取得成绩的时候。但关键的一点在于,从事数学研究必须是一项乐趣无穷的事情,如果仅仅为了获奖,那就会变得枯燥无味。

记者:你从事数学研究是源于兴趣吗?

田刚:当然。但这种兴趣不是天生的,我不认为谁就是数学天才,这种兴趣是靠逐渐培养的,数学也存在一个入门的问题,就像掌握一门语言一样,一旦入了门,产生兴趣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这方面,从事数学研究的母亲对我有很大影响。

记者:现在社会处于转型时期,许多年轻人面临多方面的成功诱惑,在现实中他们常常表现为犹豫不定,你怎样看这一问题?

田刚:有这种犹豫应该是很正常的,当初我在从计算数学转到基础数学研究时,就有这种矛盾心理,不少人也劝过我,说我会后悔,但我还是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从事理论数学研究肯定要吃苦,要沉下心来,一门心思进行研究,但在研究过程中,解决了一个难题,闯过了一道难关,那种乐趣也是常人所无法体会的。所以说,在面对诱惑时,要看自己喜欢什么,追求什么,然后再决定放弃什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一种幸福。

记者:你对我国数学研究的现状怎样估计?

田刚:这次国际数学家大会在中国召开,这本身就证明了我国的数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主要是我们已拥有了一支实力很强的数学研究队伍,特别是一批年轻数学家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国际的关注。但在取得了很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整体的数学研究水平与国际一流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缺乏前沿的学术带头人。

记者:你对提高我国数学研究水平有何建议?

田刚:提高数学研究水平的关键是要培养一批一流的数学研究人才。我们要为人才的成长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要多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通过讲学、交流等形式,扩大我国数学家与国际数学界的交往,在这一过程中,使他们更多地接触国际先进水平,从而使数学研究水平得到较快提高。另外要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评议系统,使每一位研究者的积极性得到保护,使他们的研究成果受到重视,从而营造出积极进取的研究氛围。

记者:在这次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式,并亲自为获得菲尔茨奖的数学家发奖,这在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历史上也是首次,充分说明党和政府对数学家和数学研究的重视。在我国,数学应该说一直受到重视,数学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主科,你如何看待我国数学教育的现状?

田刚: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的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水平。数学与所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人可能并不专门从事数学研究,但一个人数学素质如何,对他的方方面面有着极大的影响,如逻辑思维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甚至人生态度等等。因此,具备数学素养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近几年在北大组织一些特别讲座、夏令营等活动,就是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培养更多人的数学兴趣,使他们中产生出对数学钻研很深的人,这是基础性的工作,但我认为这很重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