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经济需要制造业牵引

经济话题
2002-08-2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吕贤如 我有话说

中国制造业的出色表现正在引起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淮认为,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制造业已经成为扩张最快的产业领域;2001年日本通产省发表的白皮书更第一次提到,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以至于将于今年11月首次举行的中国经济增长论坛也以“制造业与中国经济增长”为主题。

那么什么是制造业?权威人士解释说,在工业领域,除了采掘业和电、水、气的供应行业外,其他所有行业都属于制造业范畴,或者说,制造业包括对农产品、矿物质的所有有关加工部门。也就是说,人们所熟悉的手机、轿车等都是当前制造业的代表产品。

制造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指出,过去二十多年的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的成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基本上一直维持在40%以上;中国的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于制造业;制造业吸收了接近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有将近一半流入了制造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的出口一直维持在80%以上,创造了接近四分之三的外汇收入。目前在很多领域,就产量而言,我们都位居世界前列。应该承认中国已成为制造大国。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仍然在制造业。邱晓华认为,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国经济还得靠制造业牵引。这是因为,对于中国,我们的工业化尚未完成,不可能强行超越工业化阶段追求和发达国家同样层次的产业结构,我们仍面临实现工业化的艰巨任务。许多研究表明,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还在制造业,巨大的本土市场容量,使制造业发展成为可能,而充裕、优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更是制造业成长的保证。

而另一方面,在中国,采掘业由于资源的限制,不大可能有过去那么大的发展空间;农业资源又存在不可避免的劣势;从服务业的发展看,只有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才会有稳定的根基。因此,对于中国,制造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无论从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比重来讲,还是从扩大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来讲,我们都可以肯定地说,至少在21世纪的前20年,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在有关“世界工厂”的众多议论中,我国有关方面仍然保持着冷静的头脑。邱晓华指出,由于中国经济的成长以及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中国有可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但中国制造业的成长仍面临许多问题、许多挑战。比如,我们的产品品种少,档次低,附加价值和技术含量低,是公认的事实;电子信息产品是我国出口的主力,但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都要进口。所以,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现在还不是世界工厂,还不是制造强国。还有,外资的进入,一方面对中国经济有巨大的支持,另一方面,也使国内产业的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环境。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面对的国际市场的壁垒越来越多、越来越厚。因此,需要各方面给予高度关注,以创造一个有利于制造业成长的环境。

在中国经济对世界牵引作用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在世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关注中,如何营造一个支持和发展中国制造业的社会环境,如何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成为国内外有关各方关注与探讨的热点。可以相信,中国制造业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世人关注的目光下走向成熟,实现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