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抹不掉的记忆

2002-08-24 来源:光明日报 杨家卿 我有话说

一个人的学生时代无疑是生命历程的重要时期,而高中时代又处于人生转折的十字路口。我的高中生活经历独特而又复杂,给我留下的人生滋味,作为幼承教泽的学子终身不会忘记。至今想起那段难忘的岁月,仍然激情满怀,并且常常引起我的回味和咀嚼。

那是1972年底,我刚年满15周岁,正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被称为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这年年底,全国的高中招生举行统一考试,且由各地统一命题。后被批判为“智育回潮”。当时我在的河南温县招贤公社安乐寨学校中六班,五十多名学生考上温县第二高级中学的有8人,我幸列其中。翌年初正式开学,被编入14班,同届的四个班由13班至16班排序。教材和课程设置还算规范。老师的教学水平也令人满意,他们大都是正规院校毕业并具有相当水平。粉碎“四人帮”后,不少老师调至大专院校或重点高中担任骨干教师,一部分走上学校领导岗位。当时温县二中的师资整体素质在温县足以堪称一流。

科班出身的老师多,传统文化积淀自然深厚。他们大都写就一手漂亮的书法,这自然成了同学们竞相摹仿的榜样。我亦不例外,一踏进高中校门,就被指定负责班级黑板报书写,不久“承包”全校的黑板报,着实亦令不少同学钦羡。认识我的同学大抵是从我的字相识的。我想即使耽误点时间,也为自己锻炼提高增加了机会。在中学阶段、大学期间及走上工作岗位后,我的书法也都派上一定用场,显示了些微作用。不到30岁,在全市性书法比赛中还拿过一等奖和第三名,被市级书法家协会吸纳为会员,这与当时的老师的熏染密不可分。

学校生活非常艰苦。学生伙食费每月一块五毛钱,面是从家里带来的。一日三餐已成格式:早晚每人一碗玉米糊,每组一份学校腌制的萝卜咸菜,中午两碗缺盐少醋的面条,打饭时以各班小组为单位,一般十四五人为一小组,男女学生轮流值日。学校食堂按小组配发一个搪瓷盆作为盛饭器具。开饭时十几个大小不齐的碗放在地上等候值日生平均分配,大家在周围蹲成一圈(当地俗称圪蹴),再把自带的干粮泡在碗里,一顿饭三下五除二的功夫过去了。生活质量的差别在自带的干粮上。我们每星期三和星期六的下午上完课后,不约而同地靠“11号汽车”快速回家背干粮。

还好,同学们都以学会一技之长为乐趣,只要学到点知识能够谋生也就足矣。次年5月24日,我们领到了盖有温县招贤公社高中大红印章的毕业证书,这一天令我终生难忘,我还被学校安排为唯一的先进团员代表在毕业大会上作了发言。至今我还珍藏着那张高中毕业证,更珍惜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