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石家庄境内发现多处古长城

2002-08-25 来源:光明日报 通讯员 箫玉记者 蔺玉堂 我有话说

本报讯经文物考古专家多年现场考察,在石家庄市境内发现多处古长城和遗址。

石家庄境内最早修筑的长城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古长城。其位置起于河北省平山县和山西省交界处,纵贯恒山,从太行山南下,长约250公里。因当时长城多用土筑成,仅留下少量遗迹。在石家庄市西部井陉县仙台山一带发现了几处不同时代的古长城,其中最早的是东汉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扬威将军马成为防御匈奴南侵而在此修筑的长城。长城建在险峻的山崖陡坡上,其建筑形式是先将山坡凿平,然后在石基上砌墙筑洞,洞上建堡,建筑奇巧,雄伟壮观。在灵寿县西北山区至今仍保存有北齐时代修筑的40公里长城残垣。

据市文物局副局长张献中介绍,石家庄境内的古长城绝大部分是明代长城。当时明长城分为外长城和内长城,外长城始建于明朝初年,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万里长城。此后,明王朝为防止蒙古贵族从张家口、大同一带南下入侵,于成化年间开始沿太行山脊修筑长城,形成了内长城。内长城北起张家口市的怀来县,向南经张家口市的逐鹿县、保定市的涞源等县,经石家庄市境内的平山、井陉、赞皇,到达邢台市的内丘、邢台、沙河,直到邯郸的武安市,全长5000公里,1982年成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井陉县明长城现存烽火台9处,关隘12处,有的保存完好,其中,馒头垴一处烽火台和安底沟关隘现存石门、城墙、城门洞,保存完好。平山县境内明长城最为集中,现存烽火台30多处,关隘23处,其中古榆树关隘为明成化年间修筑,嘉靖二十一年重修,敌楼呈梯形方柱式,高5米多,楼分3层,均以条石砌筑。底层有南北方向关门,北门额上镶嵌有石匾,题“威远”两个楷书大字,笔力苍劲雄浑。南面墙壁上镶嵌题名石,刻有“大明嘉靖贰拾壹年岁次壬寅夏四月之吉重修古榆树隘口城垣”字样,另有14行分别书刻姓名、官职。敌楼中层东面有门,可沿台阶登上城墙。城墙建有垛口、箭窗,是太行山区保存较完整的古长城。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崇祯年间,为防止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从山西东进,当时镇守河北一带的守将吴玉忠奉崇祯之命,在井陉县杨庄口修筑关隘一处。当时建有9道城门、7座城楼,又称作九江口关隘,建筑材料采用砖石混合结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我国修筑年代最晚的长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