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闯管理新路 建文明名城

2002-08-30 来源:光明日报 戴自更 廖志颖 张华新 我有话说

位于广东省中西部的肇庆市,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广东省新兴的工业城市。近几年来,肇庆市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两个文明建设的有效结合点,以建设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为特色,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底蕴,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标,通过领导与群众结合、统一认识与完善机制结合、重在建设与强化管理结合,走出了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新路,1999年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并以常抓不懈、保持创建成果,连续多年通过中央和省的复检。在肇庆市举办首届国际旅游文化节之际,本报记者对该地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采访……

第一篇一要规范二要提高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宣传和研究是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是创建文明城市,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基于这种认识,中共肇庆市委、肇庆市人民政府坚持虚功实做,在各级党委特别是党委中心组的理论学习中,提出了“一要规范,二要提高”的要求,摸索出一套保证理论学习取得预期效果的好机制。

一要规范,就是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学习制度,使理论学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经常化。在接受记者的采访中,肇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梁国标坦率地说,理论学习不能搞形式主义,但学习制度不通过一定的形式加以固定,则没有了基本的约束力。据了解,肇庆的“规范”主要是抓住了理论学习的七个基本环节:(1)规范人员——各级党委中心组成员和学习秘书,由同级党委正式发文明确;市、县两级中心组组长,由市、县委书记担任。(2)明确计划——在上年底或本年初制定全年理论学习计划,以市委文件下发。(3)作好辅导——每季度确定本季学习的专题及阅读书目,请上级领导、专家、学者做专题辅导报告。(4)规定时间——中心组成员每季度至少集中学习一次,每次学习两天,集中学习做到“有报到签名,有集体和个人学习记录,有中心发言”。(5)下达任务——中心组成员每年要联系工作实际,提交一篇以上的学习体会文章。(6)备案情况——把中心组成员的学习资料归类存档,作为年度工作考核和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7)检查落实——定期由宣传部、组织部、机关工委组织督促检查和召开全市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交流汇报会。

二要提高,就是在理论学习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发扬认真学习、民主讨论、积极探索和求真务实的风气,学以致用,学有所为。据记者的调查了解,近几年来肇庆中心组理论学习一直坚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作为方向,许多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都与中心组理论学习中坚持调查研究、民主讨论、相互启发、领导带头密不可分。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把公路当作企业办”,到后来的实施“注资经营”的国企改革模式、实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明确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从注重投资硬环境建设向软硬环境建设并重转变、组织有地方特色的广场文化活动等,肇庆创出了不少被中央部委和广东省充分肯定乃至总结推广的模式和经验。而这一切,记者在翻阅肇庆决策性文件的时候,都能看到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的提法和要求,在追索这些文件的形成过程时,记者又不断看到中心组理论学习的影子。

“一要规范,二要提高”的理论学习模式,其成果就是把理论学习由务虚变成了务实,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各项工作,这一模式也得到了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的肯定和推广。

第二篇“三个不以”“五靠五不靠”

肇庆是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的风景旅游城市,被叶剑英同志誉为兼有西湖、阳朔之美的星湖景区镶嵌在市区之中,仿如一个大型城中公园,旅游开发、城市建设、产业发展融为一体。为明确城市定位,1999年,肇庆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用五年时间构建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基本框架的工作目标,以及“三个不以”、“五靠五不靠”的指导思想。

“三个不以”,就是发展经济,不以污染自然环境为代价;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不以污染社会风气为代价;加快城市建设,不以破坏文物景点为代价。“五靠五不靠”,就是在发展旅游产业中做到:靠青山绿水的自然美景,不靠“黄赌偏门”;靠丰富的文化内涵,不靠庙宇神佛;靠优质服务,不靠坑蒙拐骗;靠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不靠掠夺破坏资源;靠再造文明新形象,不靠吃老本。肇庆市委市政府认为,建设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是有肇庆特色的两个文明结合点,精神文明建设是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必须坚持“三个不以”、“五靠五不靠”。

在肇庆采访期间,记者明显感受到肇庆的城市建设、旅游发展等与精神文明建设竟像是一对孪生兄弟一样,相互拥有着人们难以区分的统一的内在潜质和联系——也就是肇庆人自己说的“两个文明建设有效结合”。走在全国AAAA级景区、全国十大文明景区示范点之一的星湖景区,导游把记者带到七星岩“泽梁无禁,岩石勿伐”石刻前,自豪地说,肇庆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可以追溯到清代,为了保护景区的环境,肇庆人在全国首例对景区勘界立碑,不惜巨资收回非法占用的土地,拆除在景区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搬迁有污染的工业项目,建设排污设施,按照“黄土不露、堤墙着装、点面成景、四季花开”的标准保护景区水土,使星湖水质达到景观用水A级标准,鼎湖山负离子每立方厘米高达10万个,肇庆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水平,肇庆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环境质量综合检测评比中名列第一。来到肇庆市中心,质朴、厚重的宋代古城墙沿着宽阔的大街延伸,展示着肇庆的古老历史,过往的市民告诉记者,这条大街曾经是一片破旧的宅楼区,在城市改造时,市委市政府排除了把这里改建为商业区的动议,根据群众意见将这一黄金地段改建为道路,使长期被隐匿在宅楼群中的古城墙再现往日辉煌,现在这里已成为肇庆一景,其综合效益不是一个小型商业区所能代替的,而这种兼顾城市开发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举措在肇庆还不是唯一事例。流连于肇庆的大街小巷和公共场所,满眼所见都是文明经营、微笑服务、文明公约、市民守则的标志和牌匾,公共汽车上是“创文明公交车”,出租车上是“创文明出租车”,公务机构前是“创文明窗口”,酒楼商店里是“创文明经营单位”,大街上是“创文明样板路”;节假日,一个个带着“志愿者”标志的青少年学生在路口开展“我为游者指路”活动;一年一度的“好心有好报——见义勇为好市民”的表彰活动在人气最旺的牌坊广场举行,据公安、教育等部门的介绍,肇庆已创下了连续十多年中小学生犯罪率为零的纪录。

“三个不以”、“五靠五不靠”,在今天的肇庆已不只是一个口号、一个要求,而是一个个摆在人们面前的、活生生的事实。

第三篇有钱多建设少钱多管理

肇庆市委书记陈均伦在谈到精神文明建设时,总是反复阐明自己的观点:“有钱多建设,少钱多管理”,肇庆是广东次发达地区,精神文明要重建设,更要重管理,管不好,有钱也未必有精神文明。采访中,记者深刻感受到管理在肇庆精神文明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

近几年来,肇庆从实际出发,抓住重点,量力投入,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的力度。他们以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意见为依据,每年规划几个重点工程,实行集中资金、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先后兴建了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投资20多亿元改造建设了500多公里高等级的大环市公路,使所辖8个县(市)区的周游时空距离大大缩短;拓宽了一批交通干道,建设了一批宽敞明亮、绿化美化、卫生整洁、富有现代气息的高标准的文明样板路,改善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建设了一条既能抵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又能供市民休闲观赏西江美景的江滨堤路;规划建设了多功能大型体育中心和一批各具特色、免费开放的广场和公园,其中最大的广场——牌坊广场由原来的2000平方米扩展到3万多平方米,配有大型露天音乐喷泉、露天舞池、广场舞台等设施,已成为肇庆市民和游客的重要活动场所;见缝插针,因地制宜地见路种树,在路边空地建大小不等的草坪、绿岛和花坛,创建“花园式单位”,使市区园林绿化总面积大大增加,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绿化体系。

在进行力所能及的建设投入的同时,肇庆市委市政府加大城市管理力度,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做法更值得称道。

提升旅游管理水平。肇庆景区、城区联成一体,旅游管理是肇庆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几年来,肇庆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从改革管理体制切入,从游客反映强烈的问题着手,有效地提升了旅游管理水平。为改变过去旅游管理条块分割、行业管理与资源管理分离、旅游景点开发与旅游市场开拓严重脱节的局面,组建肇庆市旅游委员会(现名旅游发展局),对全市旅游业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协调,使景区的管理、建设和市场开拓一体化。这一举措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好评,被誉为“肇庆模式”。为解决旅游业中最让游客心烦的诸多问题,肇庆狠抓优质服务,在景区设立文明经营监督岗,杜绝了“野马”导游、无牌经营、乱设摊点、尾随兜售、强买强卖和黄赌毒、占卦算命等旅游区常见现象。在旅游旺季,肇庆还采取严密措施,保证景区安全,迄今未发生过一起较为严重的旅游事故。1999年,肇庆被评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加强市容管理,提高城市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水平。肇庆坚持以创优美环境为目标,整治脏乱差为突破口,做到“四个结合”,即建章立制、依法治理与理顺体制、分级管理相结合,专业队伍保洁与群众性突击行动相结合,全面整治和专项整治相结合,加强监督和评优创先相结合。既制定了《肇庆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规定》、《肇庆城区环境保护规划》等一系列城市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又建立了市区街道分级管理的体制,把大街小巷都管起来;既发挥城建规划、卫生环保、工商园林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又定期组织声势浩大而又扎扎实实的党政军民爱国卫生大行动,坚持开展军警民共建文明路、共建文明社区等活动;既抓环境的全面整治,又针对突出问题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如组织开展文明施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禁止机动车鸣喇叭、推广使用无铅汽油、要求占街为市者入室经营,组织青少年上街清除乱张贴等等;既经常组织人员上街劝阻、纠正一些群众乱吐乱丢等不文明行为和习惯,组织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和抨击,又按照绿化、卫生、秩序、风尚、管理等标准,深入开展评选“花园式单位”等活动,促使各部门各单位积极行动,创造赏心悦目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今年肇庆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并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的检查验收。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安全祥和的社会环境。不断健全和落实各级党政一把手对社会治安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严格实施“一票否决”的考核制度,强化打击和治理措施。针对各个时期治安突出问题和刑事犯罪新动向,适时组织“严打斗争和专项治理。同时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积极抓好安全文明小区建设,将其作为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有效载体。在全市区建立了165个安全文明小区,区内落实巡逻值班人员和管理人员,街道办事处治安队、治保会、调解组织、辖区民警及巡警队紧密配合,及时掌握可能影响稳定的社情动态,化解不安定因素,把治安事故苗头消除在萌芽之中,形成控制范围广、层次多、动静结合的严密的群防群治网络,对出租屋和外来人员管理实现管理人员专业化、人口信息电脑化、管理工作规范化,由于常抓不懈,肇庆的治安形势一年比一年好,刑事发案率持续下降,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1998年,城区被评为广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区。

——加强交通管理。肇庆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确保城市交通顺畅有序,具体有:(1)强化静态交通管理在城区主要路段合理地规划设置车辆停放点,规范各种车辆的停放秩序。(2)加大交警巡逻密度,确保三分之二的警力上路执勤。(3)用现代科技手段管理城市交通,对市区25个主要路口实行24小时不间断的闭路电视监控。(4)建立和落实交警管理责任制,提高文明执法水平,树立交警的良好形象。

——加强特种行业管理,遏制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具体措施有:(1)按照“谁审批、谁主管、谁负责”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实行属地管理,落实层级负责制,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严厉取缔有奖电子游戏机,打击赌博活动。夜总会、卡拉0K歌舞厅严禁设置房中房或暗室。(2)坚持执行“扶持有益的、提倡健康的、允许无害的、抵制有害的、取缔非法的、打击犯罪的”方针,对特种行业的经营项目实行总量控制、合理布局、严格审批,避免了热门项目一哄而起,过多过滥难以管理的现象。(3)全面出击与重点部位监控相结合,组织专业稽查队伍开展专项治理与发动群众举报相结合,建立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重点查处搞黄赌毒的策划者、经营单位负责人及为首分子。多年来肇庆市对特种行业的管理一直很有成效,文化市场比较干净。

第四篇政府搭台群众唱戏

肇庆市的广场文化活动始于1996年底,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晚上,在市区七星岩牌坊广场组织各种群众性业余文艺表演活动。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演出达390多场,观众360多万人次,1998年被评为“广东省十佳文化广场”。

肇庆市广场文化活动实行“政府搭台、部门组织、义务演出、免费观看”的方式运作。政府搭台——市政府在七星岩牌坊东面搭建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露天舞台,并购置了必要的灯光音响设备,免费供演出时使用。部门组织——宣传、文化等部门负责协调演出活动,制定全年的演出计划。义务演出——各机关、企业、学校、部队、街区等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各界干部、群众和军人轮流上台义务演出;武警、退管会等部门组织战士和退休职工义务维持广场的治安秩序。免费观看——广大市民、外来工、旅游者可以随意观看。随着市区牌坊文化广场活动开展得日渐丰富多彩和健康有序,四会、高要、德庆、鼎湖以及部分乡镇都建起了文化广场,广场文化现象成了肇庆市精神文明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肇庆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十分重视文化广场的功能作用,为了办好广场文化,特别安排节庆日的大型文艺演出在文化广场举行。除七星岩牌坊文化广场等市级广场文化办得红红火火,一些县镇的文化广场也不甘示弱,广宁县文化广场除了每周安排一场文艺演出或放电影外,每月还邀请兄弟县(市)区组织文艺团体演出一场,在每年年初就安排了全年的排期。封开县河儿口镇、莲都镇的文化广场每天晚上都有群众自发登台表演,人如潮涌,座无虚席,群众亲切地称之为“文化之家,娱乐之所”。作为广场文化的延伸,肇庆市还大力推广社区文化。现在全市近百个业余文艺团体、戏剧曲艺“私伙局”常年活跃在各个社区里和城镇各个公园,除了下雨,群众曲艺演出从不间断。

广场文化活动弘扬了主旋律,大量的演出内容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两个文明建设的成就,宣传法律和科学知识。如为了庆祝党的15大召开、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建国50周年、澳门回归等,肇庆市先后组织了一系列的文艺演出活动,营造了歌舞升平、欢乐祥和、奋发向上的氛围;为了强化市民的社会公德意识,组织了“社会公德四字歌”演唱比赛;为了强化市民的法制意识,组织了以宣传地税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大多主题突出、针对性强,并以其开放性、群众性、公益性,吸引了大量的群众观看,尤其是对一些长期得不到单位、组织开展经常性宣传教育的人,广场文化起到了扩大思想政治工作覆盖面的作用。

广场文化活动还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广场、公园等城市公共场所是群众聚集休闲和交流思想信息的地方,有时存在一些消极的文化现象。一些闲杂人员由于接触正面教育少,群聚到一起往往传播社会负面传闻,影响稳定;有的还在公共场所搞赌博、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东西。而通过倡导、组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可以化消极为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

广场文化活动已被实践证明是一项民心工程,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第五篇五个一点电影进村

肇庆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实施送电影进农村的“2131工程”,把它当作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践和体现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措施;当作是思想政治工作进村入户、落实到农村基层的重要抓手;当作是让千万农户享受到文明成果的重要途径;当作是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文化阵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农村大局的一项重大措施。统计数据表明,1999年至2001年间,全市共送电影下乡累计3万场,观众达1036万人次。

肇庆市实施“2131工程”之所以能够长年坚持,经久不衰,其关键是建立了“五个一点”的有效筹资渠道。

肇庆市委市政府意识到实施“2131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仅靠电影部门是不够的,必须由各级领导亲自抓,社会各方力量一齐干,才能打开局面。因此,他们把实施“2131工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为创建“文化先进县市”的重要内容,领导和主管部门深入各地各乡镇,与村镇的负责同志一起研究实施方案,对各村镇每月放多少场、在什么地方放映、经费如何解决等问题逐一作具体的研究和规划,并亲自主持、组织电影公司和各个管理区签订电影放映合同。经过调研和试验,探索出解决长期送影进村的瓶颈——资金问题的“五个一点”筹措办法,即:从财政拨一点,各部门负责一点,乡镇、村委会自己出一点,动员企业赞助一点,利用民间喜庆事筹集一点。各县(市)从财政中拨出一定的经费作为实施“2131工程”的专项经费,用于电影公司每月到各镇放映一场电影,或在文化广场放1至2场电影。有的地方为扩大农村放映网点,财政一次拿出50万元在各村建露天放映场。各县(市)发动直属委办局采取定点挂钩、分片包场等形式,落实放映经费,一般每个直属部门负责文化广场一月两场电影的放映经费。各个乡镇按每年12场的电影放映经费一次性付给电影公司。

此外通过为企业和单位做影前广告宣传,让企业资助放映经费。再有就是抓住机会动员有关人员办喜庆之事时出资在农村放映一两场电影。据不完全统计,各县市每年财政拨付的电影放映经费为10.19万元,乡镇企业集资15.9万元,社会捐款4万多元,从而保证了“2131工程”的实施。

实践证明,“五个一点”抓住了实施“2131工程”的关键问题,为送电影进农村工作长期化、经常化提供了较好的资金解决办法。

第六篇四个结合四项机制

肇庆市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之所以卓有成效,关键是工作思路明确,并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作保证。从采访的结果来看,肇庆的经验可归纳为做到了“四个结合”,建立了四项机制。

“四个结合”:一是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肇庆建设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的工作目标,基本内容就是创建国家级的优秀旅游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开展“五城”创建,把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与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作为一个统一体来对待,找准了富有肇庆地方特色的两个文明建设有效结合点。二是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市委市政府既重视精神文明的硬件建设,更重视精神文明的软件建设,在加大精神文明硬件投入的同时,加大城市管理和创建工作的力度,以建设优美环境提高人的观念意识,以提高人的素质来更好营造和保护环境,摆正了精神文明建设中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三是坚持领导组织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市委市政府在创建过程中深切体会到:精神文明创建是人民群众的愿望,党委政府在文明创建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把群众所关心的各种零散问题加以综合、提炼,并上升为广大群众的总体意愿和统一意志,而加以精心策划、组织、协调,只有紧紧抓住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角度来把握,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精神文明成果,才能提高党委和政府的威信,调动群众参与文明创建工作的热情。这一思路,理顺了党委政府与广大群众在文明创建中的相互关系。四是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无论是市政环境管理,还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都离不开突击治理和集中整治,但要长期保持良好的市容市貌,保持稳定的社会治安,就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肇庆市近几年来不断出台的规章制度、守则民约,持续开展的“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名城美德工程”等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日益强化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都为“治本”找到了很好的注释。

“四项机制”:一是常抓不懈机制。肇庆市已连续15年,坚持每年召开一次规模大、规格高的全市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参观现场、表彰先进、研究工作。每年根据形势发展和上级的部署,有所侧重,突出解决一两个主要问题。始终把两个文明的建设放在一起总结、一起表彰、一起部署,两手抓不放松。二是争先创优机制。每年都组织检查评比,从文明创建、理论学习、职业道德建设以及文化工作等多个方面设立奖项,表彰先进,每年评选精神文明建设十件新事,形成各行各业各地争优创先的热潮。三是重点促进机制。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不搞“一刀切”,而是坚持分类指导、重点促进、务求实效的原则。一年抓一个地方、一个行业、一个方面工作作为典型。四是齐抓共管机制。肇庆市早在80年代中期就建立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指导、协调机构,此后不断调整充实,落实专职人员抓创建工作。市文明办制订了创建文明城市的实施方案,同时将《广东省创建文明城市评选办法与考核标准》10大项57小项规定的任务层层分解,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以及完成任务的时间。形成了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方参与、齐抓共管创文明城市的良好局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