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月饼业期待重焕生机

2002-08-3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玉玲 我有话说

“八月十五月儿明,爷爷为我打月饼”,团圆的中秋节,吃圆圆的月饼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在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的情况下,多油甜腻的月饼是否还符合大家的口味?月饼行业已徘徊在创新与坚守的边缘多年,去年月饼陈馅事件更引发了消费者的信任危机,使月饼行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中。从今年开始,在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的带领下,几家骨干企业担负起重塑行业形象的重任,欲让月饼行业拨云见日,重焕生机。

传统理念仍要发扬

早在今年初,业内人士就达成这样的共识:今年月饼行业的竞争会更激烈,企业综合能力的竞争将更明显,品牌集中度会更高;对安全、卫生的检查会比任何时候更严格;消费者对月饼消费更理性,维护自身权益意识更强。因此,要像做人一样做月饼,把诚信落实在月饼生产的每个环节中,消费者看得见的工作要做好,消费者看不见的工作也要做好,尤其是传统的诚信理念要发扬光大——童叟无欺,以诚待人。

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朱念琳说,今年行业协会也加强了对月饼标准的规范和执行,但标准只能解决标准问题,关键还是在行业内要建立起道德良心、法规建设的双重约束,同时要让失信者得到应有的惩罚,让不诚信者付出高成本。

有专家还进一步预测说,今年是月饼行业大洗牌的一年,许多名牌月饼企业认为由于有更多的人关注月饼的质量问题,如果能处理好,那么今年不是危机,而会化险为夷,转为商机。有的企业还主动接受消费者检查,广州酒家专门请了200个消费者和媒体代表抽检自己的工作车间,让广大消费者眼见为实,吃得放心,树立起自己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名牌形象。

传统产业走向新生

传统月饼生产的门槛低,有人形容是支个炉、做个模具、找个烤箱、买几袋面粉就可以开工了,不仅各个食堂要做月饼,就连卖烧饼的人也要做月饼。传统的月饼生产属手工作坊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人为的因素太多,卫生与品质很难控制。而且卫生观念也在变化,原来认为没有泥、没有尘土就是卫生了,而现在微生物不超标才叫卫生。

在中国最大的月饼工业园——好利来月饼工业园内,参观人员可透过明亮的玻璃参观,看见在常温26摄氏度、明窗几净的操作间生产月饼的全过程。月饼的机器化生产不仅提高了生产率,一天能做63万块月饼,而且还能将每一个细微的生产行为格式化,八道高科技消毒程序,把人为因素影响降到最低。月饼生产不再对消费者遮遮掩掩,月饼质量也不再是模模糊糊。

传统食品还需创新

五仁、豆沙、莲蓉是大家脱口能出的月饼品种,但现在又有了许多新的品种,如冰淇淋、鲍鱼、芦荟……目前传统的口味和品种仍占月饼市场的主流,北京稻香村传统的五仁月饼和豆沙月饼经久不衰,是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许多新产品的生命力短,只有一两年。月饼市场也在细化,不同的月饼卖给不同人,月饼企业各有各的市场,比如有的月饼就十分注重包装,这就是满足人们送礼的需要。

月饼是否也可以像元宵、粽子一样长期生产消费,只是在特定的节日里再加大生产?月饼业内人士意见不一,有些企业认为,月饼是个文化味很浓的食品,在无节日气氛的日子里,月饼就和桃酥一样平凡,失去了月饼本身的价值。而月饼品牌的地域性很强,各地都有自己的名牌,广州的广州酒家月饼,上海的杏花楼月饼,西安的米琪月饼,大连的麦花月饼,消费能力有限,长期生产成本太高。而也有人认为,作为传统食品,月饼有广式、苏式、京式、滇式等口味,各地饮食习惯不一样,而全国性的品牌目前不多,可打出全国品牌、长年生产,再利用全国的销售网络,把月饼变成全年的大众食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