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正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

2002-09-06 来源:光明日报 马书琴 我有话说

提要:经济全球化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指生产要素跨国流动,世界经济越来越趋于一体化的过程和趋势。中国加入WTO,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正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趋利避害,乃当务之急。

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商品、人才、服务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规模和形式不断增加,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的要求合理配置与重组,国际分工不断深化,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大的趋势。它包括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和金融活动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表现为,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对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贸易的全球化表现为,国际贸易额在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与日俱增;金融活动的全球化表现为,金融资本在全球的流动与扩张。自从20世纪80年代西方媒体出现“全球化”一词以来,它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经济全球化以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左右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无法独立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外。由于经济全球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扩张的结果,它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是不均等、不公正的竞争机会和发展机会,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将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我国已于2001年底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是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主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决策。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自己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与风险。正视经济风险,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制定应对策略乃是当务之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

一、政治风险。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文化渗透实现意识形态、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渗透,通过经济自由化实现政治自由化,从而扩大其对中国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在西方国家看来,经济全球化就是全世界的资本主义化,它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全球化。全球化进程带有明显的政治含义,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贸易风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贸易风险主要在于,如果其贸易依存度过高,就意味着该国经济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其过强的经济关联度势必影响本国经济的稳定性。1997年亚洲金融-经济危机,就印证了这一点。另外,许多依靠初级产品出口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初级产品与制成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导致其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难以享受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益处。

三、金融风险。首先是债务风险。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外债总额普遍较高。由于不少国家无力按期偿还外债,导致持续多年的债务危机。如果其债务结构不合理,短期外债比重高,到期要支付的本息额太大,就会造成支付困难,陷入突发性危机中。其次是金融投机风险。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交易品种的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更易受到各种投机、套利资金的冲击,甚至发生“资本外逃”现象。最后是汇率风险。近年来,由于缺乏有效的控制机制,导致国际上的巨额投机资本在汇率市场上兴风作浪,既打击了发达国家,也打击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因为其经济实力较弱,金融市场不健全,监管机制不完善,风险防范能力不强,在金融危机发生时所受危害更大。

四、民族产业风险。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可以使发展中国家获得更多的向外发展机遇,同时其民族产业也将受到来自外部的强烈冲击。中国入世后,随着平均关税的下调和非关税措施的减少,各类企业均面临国际市场的直接冲击与竞争。汽车、电信、农业、银行、保险、日用化工、饮料食品及制药等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

五、人才流失风险。当前,人才流动呈现一种趋势:全球发展中国家无偿向发达国家输送本国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即穷国向富国输送人才,这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最残酷的掠夺。人才流失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我们最大的风险。

六、生态风险。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国际分工和生产力布局的全球大转移,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配置与重组。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逐渐集中了许多符合环保要求的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而将其工业制造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和高污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其饱受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之苦。笔者有机会曾于2001年去英国、法国等欧洲一些发达国家考察,感受到其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的受重视程度。想象中的“雾都”伦敦,早已是过去的记忆;走出北京机场看到的天空,倒使人有种“雾都”的感觉。另外,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政策,往往是以牺牲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代价的。它们对全球资源掠夺性的开发,导致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急剧减少,而发展中国家却成了环境代价的主要承受者。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还有许多,它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正视经济风险,运用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有效调控经验,建立经济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制定发展对策,乃是中国加入WTO以后的首要任务。

(作者为哈尔滨师范大学经法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