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切实加强大学软环境建设

“三个代表”理论研究
2002-09-07 来源:光明日报 陈文博 我有话说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立学之本。建设一流大学,不仅需要先进的硬件设施,更需要学校管理者更新教育观念,培育科学、民主、创新、进步的一流软环境。这是坚持“三个代表”、贯彻“三个代表”、落实“三个代表”的客观要求。

要高度重视大学软环境建设

在规划和建设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影响和制约大学发展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其内在的关系也是多方面的。毫无疑问,一流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需要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教学设施;需要建立先进的学科与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队伍;需要高素质的生源、科学的管理以及先进的教育理念等等。但是,从目前高校创建一流大学的实践看,我们往往比较关注有形的物质的因素,比较关注短期的效果和量上的差异,比较看中硬件建设,而忽视精神性的因素,忽视对大学的使命和目的做慎重的、深入的思考和选择。因此,虽然资金投入日益扩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教师学历越来越高,但目前学术浮躁比较普遍与严重,校园道德水准下滑,特别在价值观念上表现出许多背离社会主义原则的私利追求。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忽视了一种精神的创造,一种通过观念、制度、文化反映出来的校园精神的培养。而正是这种精神,能够在学校中形成一种氛围,一种风气,一种促使师生抛开一己之私利,真正为学术的进步、学校的发展、国家的建设而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追求。这种精神,这种风尚,这种追求,就来源于一流的软环境。

大学软环境,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从根本意义上说,大学的软环境是指一所大学的整体精神和风貌,是一所大学的内在品质。一流大学必须有自己的境界,有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追求,有自己的精神品位。相对于一所学校的校舍和资金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条件来说,软环境是指作为大学有机组成部分的精神的方面,如大学的理念,大学的宗旨,大学的传统,学风、教风、校风等等;相对于一所学校的既成状态,大学内部的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也是大学软环境的重要方面,是大学精神风貌的生动表现。具体来说,大学一流的软环境应当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首先,要有科学、进步、现代的教育观念。人类社会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大学职能的不断拓展,大学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例如,在教育、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上,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基本的理念,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社会空间;就教育内在的原则来说,“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等也已成为共识。同时,由于学习化社会或知识社会的知识性、创造性以及复杂性和变化性,要求教育的方法也发生相应的变革,如重视“通识教育”,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重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等等。因此,我们必须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开阔视野,以崭新的、科学的教育理念迎接创建一流大学的历史使命。

其次,要有科学的大学制度和民主的大学管理模式。目前,我国经济和和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渐从“引进型”向“原创型”转变。原创型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确立知识创新的机制。一流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知识创新中的作用更主要地体现在教育创新上。知识创新和教育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如何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于一代科学精英和学术大师的成长和崛起。而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潜能的关键是民主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大学作为一个组织和管理体系,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英国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说:“管理一所大学的教师队伍与管理一个商业组织决然不同。教师的意见以及对大学办学目标的共同热情是办好大学的惟一有效的保证。”一流大学在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上,要变“行政治校”为专家治校。不仅要激发教师学术、科研和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要确立广大教师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第三,要有积极向上的行为方式、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和校园风貌。大学的精神、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来实践,来培育。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方式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是一所大学的校风、一所大学精神的直接体现,也是大学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流大学的建设中,必须倡导“师道”精神,健全“师德”意识,建立“师行”规范。此外,深厚的历史和传统,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清雅的校园环境,优美的校舍建筑,丰富的人文景观,对于师生舒展性情、陶冶情操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一流大学软环境的重要方面。

总之,一流大学的建设,不只是在量上的增长和规模上的扩张,不只是意味着要继续改善办学的物质条件,更主要地意味着大学理念、大学制度和大学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意味着科学、民主、创新、进步的一流软环境的培育和养成。在大学的改革和发展中,如果说硬环境是一所学校的躯干,那么,软环境则是她的大脑和灵魂;如果说硬环境代表一所学校的办学现状,那么软环境则往往展现着大学的未来,表达一所大学的追求和理想。软环境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中极为重要的方面。只有软硬件相辅相成、软硬环境辩证统一,大学才真正是完善的,才能在实践科教兴国的过程中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大学软环境建设

高校是国家教学、科研的重要阵地,是未来中国文化起飞的平台,它承担着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以及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神圣使命。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是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要基础,是保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条件,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真正使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而校园软环境建设在其中显得尤为重要。建设一流校园软环境,应当服从和服务于“三个代表”的总体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衡量软环境建设的优劣。

建设一流软环境,必须服务于开拓先进生产力的要求。紧密结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努力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并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流大学的历史使命。这要求高等学校立足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度,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和规律,进一步深化改革,更新观念,及时调整学科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创造有利于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良好环境,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也应特别强调建设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倡导严谨踏实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鼓励学术上的自由讨论,推动学者间的广泛交流。惟其如此,高等学校才能真正成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基地,担负起知识创新的历史使命。

建设一流软环境,必须服务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要求。高等学校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肩负着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创造和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的任务。高等学校文化职能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发挥教学和科研的优势,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创造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产品。二是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这在客观上要求高校切实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文化阵地,通过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努力营造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健康的文化环境,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

建设一流软环境,必须服务于实现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落实“三个代表”的核心。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质量不高,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贯彻“三个代表”就是一句空话。一流大学必须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为祖国为人民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开拓新知识的勇气和创造力,还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水准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通过切实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倾向,帮助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2001年6月,我校召开的第十次党代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出学校党的建设与发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四条经验,即必须坚持党对学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工作原则;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指导思想,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依靠广大师生员工办好学校,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必须高度重视学风、教风、校风建设,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这也是我们实践“三个代表”,建设一流校园软环境的指导思想。

历史已经迈入新的世纪,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教育所具有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将愈加突出。高等院校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力军,对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具有关键意义。在这继往开来的新时代,校园软环境建设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和紧迫。我们相信,只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们的大学就一定能够营造出各具特色的一流软环境,并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