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看当前的经济形势

2002-09-0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玉玲 我有话说


刘国光:一九二三年生于江苏,一九四六年毕业于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一九八七年被波兰科学院选为外国院士、二○○一年被俄罗斯科学院选为荣誉博士。

记者: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指数如投资、出口、工业生产等,明显比去年下半年和今年预期要高,但物价为什么却出现相反走势,今年1至7月份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8%。

刘国光:今年以来总的形势好于预期。物价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投资增长主要是靠政府投资带动,没有发挥带动市场全面扩张的效应,消费需求缺乏内生性增长动力,民间投资难以启动。二是由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经济指标中是滞后指标,目前消费价格指数走低是去年经济逐季下滑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跌幅加深的滞后影响。三是技术进步使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信等产品的成本下降。四是加入WTO后,进口关税降低,国际通货紧缩对中国影响增强。

但要强调的是,由于总需求不足,总供给过剩而导致的物价下降,负面作用很大,影响企业的利润经营,由于买涨卖跌,对生产者和投资者预期不好,会使消费者推迟消费、投资者推迟投资,使经济增长受到影响,最终也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所以不能不引起重视。

记者:按理说,物价下降是由于需求不足,而需求不足又是由于货币供应量不足而造成,但央行广义货币MO、狭义货币M1供应量都不低,怎样看待这种情况?

刘国光:其实广义货币供应看着很多,但由于多用于海外增值的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和支持政府支出,同时还有一块为不良贷款所抵销,剩下仅70%投入实体经济;而投入实体经济中的信贷资金又过分向具有优势的大行业大企业倾斜,中小企业、县域经济、农村贷款难的问题还十分突出,所以这部分实体经济确有货币偏紧的感觉。

记者:那么如何看待当前这种货币偏紧、通货紧缩的状况?

刘国光:通货紧缩是个老问题,消费价格指数下降已连续超过9个月。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下降时间更长,幅度更大。对于目前这种通货紧缩卷土重来的形势,学术界有些人士有所夸大,而实际运行部门又有些回避问题,我认为要正确对待,既不能夸大,也不能回避。

为什么不能夸大?因为物价下降幅度并不大,而且在波动中有趋缓趋势,如今年4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3%,5月下降1.1%,6月下降0.8%,7月下降0.9%,目前物价总水平应该说基本上是稳定的。一般来说,当通胀率在-2%到+3%之间都不必大惊小怪,当向+3%移动时,要控制货币供应;现在向-2%移动时,就要扩大货币供应。

为什么不能回避?因为总需求不足,总供给过剩而影响企业的利润经营,对生产者和投资者预期不好,会使经济增长受到影响。所以现在就要在通盘考虑货币和信贷的总量与布局的基础上,增加实体经济资金供应,促进国内需求的增长,防止通货紧缩趋势的蔓延和加深。

记者:如何才能增加实体经济的货币供应呢?

刘国光:近几年,银行加强风险防范与控制是正确的,控制呆、坏账规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风险管理的必修课。但应当正确处理风险控制与支持增长的关系,不能因怕担风险而将银行工作积极性主要放在购买财政债券上而不愿给竞争性民营企业贷款。所以,要从两方面努力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本身要逐步实行股份制改造、改组,要通过制度创新,形成风险控制和激励进取相结合的新机制。另一方面,应该考虑逐步建立多种所有制形式竞争的新金融机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