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孵化英雄

●南沙礁堡实踏记
2002-09-1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喻国英本报通讯员 曹学军 王智涛 我有话说

本文不想多谈南沙守礁官兵遭遇的困苦和危险,不想。

从高高的舰舷跳到动荡不定的补给小艇、穿过波峰浪谷奔向礁堡的那一瞬起,记者就明白,困苦和危险之于守礁官兵,就像酷暑之于夏日,风霜之于北国,狂涛恶浪之于汪洋中的一条船,寻常得很——这么说吧——谁谈就显得谁少见多怪。

而恰恰是这“狂涛恶浪”,构成了孵化英雄的一切条件——南沙,是个出英雄的地方。

以国为家

七月,正是刮西南季风的日子。大型补给舰XX号从大陆某军港起锚,劈波斩浪数昼夜,犁过3000里海路,直抵南沙。没有“薄酒一杯家万里”的惆怅,换防的官兵是伴着“到家了”的欢呼声登上礁堡的。

确实是到家了。从永暑礁到华阳礁到赤瓜礁到东门礁到南熏礁到渚碧礁,每个礁堡都升起了庄严的国旗和欢迎的彩旗,每个礁堡都泡好了沁人心脾的热茶;那里有自己情同手足的战友,那里有自己一捧土一水呵护出来的花草树木,那里有自己一砖一石砌起来的营房、菜园和猪舍……自从14年前南沙官兵把五星红旗插上这6个礁盘,他们就把心留在了南沙。

心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当年的竹木高脚屋、铁皮高脚屋,已被一茬茬官兵改造成二、三层楼的钢筋混凝土礁堡;在大不过篮球场的礁堡上,辟出了小菜地、小作坊、小饲养场、小花园;建起了电脑室、文化室、图书角……走在永暑礁那条翠绿蔽日的枇杷树林荫道上,你会忘记这里是高温高盐无土无淡水的南沙!

离家愈久的人,愈懂得家的温暖;孤悬远海的官兵,最理解国土之珍贵。在南沙,写在礁上最大的字是“家”,最长对联的横批也是“家”;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横批两边的字:左边是“以礁为家,无私奉献”;右边是“战士心中的每一寸国土都无比神圣”。在南沙官兵看来,国,是放大了的家;守好她,就等于守住了家。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拥有一寸礁石的主权,你就可以获得3个新加坡那么大的领海区,4个浙江省那么大的海上专属经济区。想想看,仅就经济意义而言,天地间要有多大的秤才能称得起这寸礁的分量!

在赤瓜礁文化室,记者看到一篇仿《陋室铭》写成的《守礁铭》:“礁不在大,有人则活;人不在多,有用则行。斯是孤礁,惟系主权。蓝天映碧海,钢枪伴国旗。观日出日没,审潮涨潮落。有海情空情报礁长,无处置之乱耳,无惊慌之劳形。功业耀千秋,甘愿受孤寂。官兵云,南沙精神。”这篇《守礁铭》,道出了南沙官兵的博大情怀;这里的特殊环境,铸就了南沙官兵特别强烈的爱家意识、爱国精神。

壮士摇篮

从剧烈摇摆的××号补给舰上远眺礁堡,礁堡就像小小的摇篮,在无垠的南海上摇呵摇……

不是夸张——南沙礁堡,个个都是壮士摇篮。

南沙守备部队部队长、人称“南沙守礁王”的龚允冲告诉记者,“要做南沙人,虽不必斩六将,但都要过五关”——得失关、生存关、寂寞关、爱情关、生死关。

他,就是过来人。

1990年,当时在南海舰队当参谋的龚允冲主动要求到南沙守礁盘。7月,一场飓风横扫南海,给立足未稳的他来了个下马威。海啸浪涌,数十艘渔船葬身海底,来不及躲避的军舰被冲上礁盘,留下一堆残骸。排排巨浪像野兽般冲进高脚屋,卷走了屋里的一切;龚允冲死死抱住一根立柱,才未被卷下万丈深渊……他挺过来了;面对高温、高湿、高盐、飓风、寂寞、失恋、危险乃至死亡,他和守卫在大海孤礁上的战友们都挺过来了。龚允冲创下了守礁时间最长、出海航程最远等8项纪录,荣登第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榜首;他的战友中,有40多人走上团职工作岗位。

南沙守备部队副政委徐祖平,也是过来人。2000年,他从大机关主动要求守礁,平调到南沙。3年来,他3次守礁,两立三等功。“和所有的南沙人一样,守礁南沙,不是为了镀金,不是为了提拔,只是为了重塑自我”,徐祖平如是说,“还有比南沙更好的熔炉吗?”

是的,在这里“熔炼”过,走到哪儿,都会是块好钢。

据说,而今在守备部队,报名守礁,亦成热点。

——是好男儿,都想上南沙。

英雄学校

“能吃苦不是标准;苦中有为,干出一流的成绩才是我们的追求”,同舰赴南沙的海军某基地政委侯健,南沙守备部队政委刘常清、副部队长姜强等告诉记者,这是南沙官兵的共识和心声。

踏浪南沙,记者首先感到的是,人在天水间的渺小和无助。南沙82.3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波涛汹涌,空阔无边;舰过之处,水蓝得发黑,海深均在四五千米以上。这里礁表温度长年高于65摄氏度,相对湿度经常高于80%,日日都是“桑拿天”;这里无土无淡水,多热带气旋,是台风生成的地方……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生存禁区”,仅仅14年,南沙官兵就创造了说不完的“生命奇迹”。

他们在无水的礁盘上栽活了枇杷、椰子、兰、梅、海棠等十多种树和花,在无土的礁堡上种出了油菜、辣椒、冬瓜、黄瓜、空心菜、西红柿等十多种菜和瓜。

他们在每个礁堡上都建起了聚雨装置,缓解了缺淡水的困难;他们在每个礁堡上都构筑了菜地作坊饲养场,每年生产蔬菜2万多公斤,生猪200余头、鸡和肉鸽1100只,减轻了补给压力。

有多批官兵上礁值勤,发现和处理海情、空情数万起,件件处置得当;遭遇突发事件上百个,个个应对无误……

这里是文明的花园:礁联、礁花、礁报、礁歌、礁容、礁信、礁书、礁画,构成了南沙独特亮丽的文化风景;礁堡上的官兵,人人堪称文明的使者——他们从不乱丢垃圾,注意保护这里的水,这里的鱼,这里的鸟儿,这里的珊瑚礁……难怪这里经常发生动人的故事:比如,一只伤愈归去的鲣鸟,衔鱼向救助它的官兵报恩。

这里是和平的屏障:雷达、高射机枪等,组成了“用我必胜”的军阵;礁堡上的官兵,个个都是多能的勇士——他们会操礁堡上各种武器,懂得通信、雷达、油机、海水淡化等数种专业;能在X秒内进入战位,打出反偷袭、反空降、抗登陆等各式漂亮的战法和战术。连续4年,他们参加舰队组织的导弹实射,每每取得发发命中的好成绩;他们参加舰队和基地的军体达标考核,优良率高达90%以上。记者发现,哪里有礁堡,哪里就有中国渔民帆影点点,渔歌声声。

踏上礁堡,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强劲的学习之风。仅今年,就有80多名官兵参加了各类函授入学考试;有近150名官兵,拿到大专以上自学文凭。在我军军事科研的人才行列中,也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比如,现任部队长龚允冲,编写的情报研究资料获总部颁发的一等奖;原东门守备连连长田卫民,撰写的《气垫船在南沙的运用》获全军军事科研论文二等奖;战士常志强,撰写的《对南沙守礁作战的几点思考》获军事科学院专家的好评……

说到底,这里是一所学校,一所培养英雄的学校。

摄影:牛志军喻国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