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小荷才露尖尖角

2002-09-1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特约记者 盛晓艳 通讯员 贾文惠 我有话说

10年打拼,金桥大市场与南京人相依相伴,从当初的“小本经营”,摇身一变,成为闻名华东地区、年交易额40亿元的国家级市场;从当初1万多平方米的经营面积,发展到现在的12万平方米。

金桥市场起步不算早,当1992年这个市场在南京中央门开始运营时,已经是在步人后尘了;南有义乌小商品城,品种丰富,名扬天下;北有临沂、白沟批发市场,近邻还有个远近闻名的常熟市场。这3家大市场在华东占据了大部分经销空间,同时不少地方也在发展小商品市场。

“金桥”起初还是走了常规之路,分柜台承包,靠租金吃饭,从针头线脑到皮包文具,从吃的到用的,这里几乎都有。一时间小摊点遍地开花,但几年之后,这种从“娘胎”里带出的毛病就逐渐暴露,金桥人发现进入市场的产品缺少质量控制手段,多数商品缺乏竞争力、交易手段陈旧。面对这些问题,他们想到只有改革才会有出路。

有量还要有质

商品质量的好坏是商家的立身之本,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这第一步改革他们就从根儿上做起。摊主进场的第一件事就要签下四道“军令状”,有摊位责任书、消防责任书、计划生育保证书、门前三包责任书,少一个“书”都不能进门。

负责经营的副总潘荣说,现在这里的品牌商品越来越多,包括“金利来”、“梦特娇”、“花花公子”、“鳄鱼恤”等几十个国际上知名的名牌。每个品牌入场前都要求几证齐全,对待名牌产品,更得谨慎小心,多道验合手续办齐了才能放行,至于厂家的生产许可证、委托经销商的证明,以及质量检验证书等,一个也不能少。金桥人明白,他们的第一“上帝”是消费者,第二“上帝”才是业主。如果消费者都不来了,业主自然也不会来了。

金桥大市场有12万平方米的经营规模,其中一个层面就有4000多平方米,300多个摊位,相当于一个中型商场。于是,金桥人想到把商场的管理手段用在批销市场上,实行零售化管理。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通过税务、工商、质量监督等部门来规范交易行为。总经理肖红兵是军队转业干部,“令行禁止”是他的一贯作风。他一再重申,经销名牌产品要进行申报登记,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进场,如有违者,一律清理出场。而且还规定凡是售价5元以上的商品都要给消费者发放质量信誉卡,如发现问题,可凭卡退换。

就这么三下五除二,金桥人找到了感觉,找对了路子。

大户稳“市”品牌兴“市”

金桥大市场的兴旺同“大户”、“大业主”的进驻是密不可分的。金桥人认识到,靠价格低廉吸引顾客,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能满足低收入群体的需要,如果不求变、求强,始终保持这个水平,迟早会办不下去。

金桥的管理者鼓励业主们“各显神通”,强的并弱的,大的并小的。黄玉彬是金桥的“新人”,1998年开始靠着30平方米的摊位起家,两年后,他利用手头积蓄包下几个摊位。当他得知市场管理者支持大户,并有优惠政策后,一下子要了220平方米的摊位,生意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

现在,“金桥”又建成了700平方米的精品皮具厅,占地1600平方米的文化用品大厅。60多个资产过千万的“大户”在这儿大显身手。目前,多数“大户”的营业面积都达到数百平方米。从交易额可以看出,去年这些“大户”已经占到市场总额的60%。而与此同时,小户不断“淡出”市场,仅今年上半年,就有300多个小户从市场上消失。

对这种现象,金桥人有自己的看法:小而全,小而散是商品市场发展中的通病,这样只会削弱投资效率,经不起大风浪,只有业主做大做强,市场才有后劲。

小户变成了大户,连生产厂家也另眼相看,他们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各大厂家的品牌代理商。今年上半年,金桥就迎来了10多个国际知名皮具和文化用品品牌落户。现在,金桥大市场里的业主已经拿到300多个知名品牌的代理权,总代理、总经销或特约经销户的比重上升到了30%以上。

“金桥”靠品牌叫响了。如今,许多零售大商场也开始从这些总代理处进货。箱包、百货、针纺织品已经成为华东地区远近闻名的批发周转地,

用“心”经营

建一个市场不易,管好一个市场更难。金桥大市场采用“主要领导负责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深入抓”的管理方式,想方设法为业主着想,替他们排忧解困,让业主能全心投入经营。

金桥大市场里的业主有一半都是外地人,拖家带口,他们最头疼的事要数小孩的入托。一般幼儿园在业主上班之前还没开门,而下午四点多钟业主们最忙碌的时候,幼儿园却已经放学了。金桥大市场的管理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索性自己办了个幼儿园,彻底解决了业主的这个难题。

每年金桥都要拿出150万元为各大进驻品牌做广告;前年他们又花1700多万元在市场里装上了中央空调,改善经营环境。如今,电信、银行等行业纷纷“抢占”金桥,使业主经商更方便、更便捷。

金桥的工作人员形容自己扮演的是居委会主任的角色,大事小事业主们都要来找他们解决。他们说:“可以抽老板一支烟,但不能拿一包烟;能喝老板一杯茶,但不能端杯喝酒。”由于金桥大市场的服务搞得好,业主们都乐意在此经营,有的一干就是五六年,还有一些业主从金桥市场创立一直经营到现在。过去中一楼大厅服装摊位的年租金只有近万元,现在已涨到18万元,却没有一个经营户愿意转手。也许一位外地经营户的话可以代表许多人的心声:“这里的领导处处为我们着想,我们虽然做得辛苦,但心情舒畅。现在金桥市场的名气已经做大了,每天人流量就有10万多人,生意好做,钱赚得多,外面好多人想进来,我们干吗要走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