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心中只装着病人的好医生

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典型
2002-09-1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李陈续 我有话说

苗素娥是合肥钢铁公司职工医院一位普通的中医师,一名共产党员。

苗素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皖江南北成千上万的患者把她视为自己的好闺女、好阿姨、好妈妈;党和人民把一项项荣誉给予了她。

了解苗素娥的人都知道,她从医30多年,心中只装着病人。

做一个对病人有用的医生

今年52岁的苗素娥,出生在安徽省泗县的一个中医世家里,7岁便能背诵《汤头歌诀》。16岁时,因“文革”被迫辍学的她,潜心钻研了《四经》、《南经》、《脉诀规正》等中医典籍,心中牢牢记下了“凡大夫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凡病厄来求,不得问其贵贱贫富,应一视同仁,皆如至亲”的悬壶济世之训。1970年她被抽调到丁湖医院,和“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短暂共事。榜样的力量促使她立下志向:做一个对病人有用的医生。

1972年,苗素娥进了合肥钢铁公司,到职工医院分院中医科工作。她不断钻研探索耳呀胆石症医术、针灸学、拔罐术、梅花针法,形成了独特的压耳和中药、针灸和中药、拔罐和中药同时并用的“五术”疗法。经临床应用,苗素娥的“五术”疗法治疗牙痛、头痛、急性腰扭伤、胃疼、痛经等近百种常见病的治愈好转率达90%,治疗精神分裂症、瘫痪、脑溢血引起的半身不遂等10多种疑难杂症,治愈率达30%。苗素娥的名字首先通过她精湛的医术传遍了皖江南北,她的诊室里常常门庭若市。

做一个病人最需要的医生

有了精湛的医术,做一个病人最需要的医生,是苗素娥最大心愿。

慕名登门求治的患者每天都有几十人,苗素娥再忙再累,对病人总是笑脸相迎,暖语相送。1984年,细心的苗素娥发现,有的患者治疗效果虽然显著,但治几次就不辞而别。她了解到这些病人的家庭离医院远,治疗周期长,经济和精力上难以为继。“办家庭病房,让这些病人康复。”苗素娥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个决定让她走上了比两万五千里长征还要长的出诊路。

肥西水泥厂职工胡国础因工伤高位截瘫,头颈部以下没有知觉,经苗素娥治疗刚有了点效果,但经济拮据,不得不终止治疗。“不继续治疗你只能一辈子卧床。这样吧,以后我到你家里针灸。”“上我家?”胡国础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从医院到水泥厂所在的上派镇要转3次车,苗素娥利用晚上下班时间每周两次送医上门。经过持续半年多的巩固治疗,胡国础能扶着东西站立起来了。厂里提出给苗素娥报销出租车费用,她婉言谢绝了,只是每次按照医院规定收4元的出诊费。这4元钱里苗素娥可以提成20%,而这1元钱连交通费都不够。

18年来,苗素娥每天晚上最少要到两三个家庭病房出诊,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而她不仅没有收入,还经常自己贴补车票钱。

做一个心中只有病人的医生

不止一次,苗素娥对前来感谢的患者家属朴素地表白:“我就喜欢帮病人看病,看到患者康复,我心里好快活!”苗素娥是个心中只有病人的医生。

苗素娥有一些聋哑、智残的儿童病人,他们除了需要长时间坚持治疗外,还要辅以智力和语言训练。一些来自农村的小患者常常因为非治疗因素不能坚持到底,苗素娥就把家庭特别困难的小患者接到自己家中,办起了“特殊幼儿园”。安徽定远县的小哑童王志彪,3岁由奶奶带来治疗,不久就因家庭原因要回乡。苗素娥主动提出把孩子留下来自己带。两个月过去了,奶奶回来发现小志彪不仅病情有了好转,而且人也长胖了。老奶奶激动地说:“我活了这把年纪,才知道世界上还真有像苗医生这样的好人!”像王志彪这样幸运的小患者,苗素娥收治了近20个。

看中医的慢性病人多,经济困难的多。苗素娥经常遇到看不起病的鳏寡孤独,她想尽一切办法保证患者的治疗。开始,苗素娥出钱租下两间平房,买来米面油柴收留患者,时间长了,房东觉得不吉利,就不再出租。1994年苗素娥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搬来了自家的电器家具,在病友们的帮助下,建起了“义务诊所”。在此治疗的患者每次只要交给医院2元钱,就可以安心治病。而苗素娥却悄悄藏起了4万多元的借款单,直到近几年才还掉。

心中只装着病人,没有了自己和家人。好在苗素娥是幸运的,儿时常常饿肚子的女儿已经出国留学,天天牵挂着这位“不称职”的妈妈。遭遇车祸也没有享受到妻子护理的丈夫,退休后买了一辆摩托车,常给苗素娥出诊当“司机”。合肥钢铁公司各级领导和同事都来关心苗素娥,医院还为她补助了部分交通费,为她解决了比较好的工作场所……

面对着荣誉和赞扬,感受着关心和支持,苗素娥说,在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道路上,我要一直走下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