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研究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殿堂

2002-09-1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梁晓华 我有话说

布鲁塞尔“五十年宫”旁的比利时皇家历史与艺术博物馆每天吸引着成群结队的学生和旅游者。这座建于1835年的博物馆不仅有丰富的收藏品,也孕育了享有盛名的比利时汉学院。“2002年西藏文化周”在比利时举办前夕,记者来到博物馆五楼,走访了这个以研究和传播中华文化为宗旨的汉学院。

据院长史蒙年先生介绍,今年9月12日,汉学院将配合“西藏文化周”活动,在博物馆举办“由藏学家导游西藏”的展览和讲座,届时将邀请来自西藏的著名藏学家,向比利时参观者介绍馆内珍贵的佛像、唐卡等西藏文物展品。

汉学院自1929年成立以来就附设在博物馆内。馆中有大量珍贵的中国历史文物。1994年,博物馆将西藏展厅重新整修开放。汉学院的宗旨是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考古、美术、文学、语言和民间艺术,对佛教和藏学的研究也具有相当的水平。

68岁的史蒙年先生身材消瘦,一头白发,满面红光。他用流利的汉语告诉记者,他是在取得法律学博士学位后,又选择了学汉语,并与来自台湾的林女士喜结连理,从此同中国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多年来,他一直是皇家历史与艺术博物馆中国馆的馆长,并兼任汉学院院长。他退休后,仍义务担任汉学院院长。

史蒙年告诉记者,1971年比中建交前,他受比外交部的委托,撰写了关于中国的研究报告。1972年他作为比利时驻华使馆文化专员,带夫人到北京工作,一直到1981年,经历了中国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跨越。以后他仍不时去中国,他说,他目睹了中国的巨大变化。

记者在汉学院还见到了比利时原驻华大使吉尔尚夫人,以及皇家科学院院士魏查理教授等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尽管他们都已退休,但仍义务为汉学院工作,为比中合作和友谊做贡献。

比利时汉学院诞生于1929年。中国辛亥革命后,西方人有了研究中国的兴趣。在中国进步人士韩汝甲等的倡议下,1920年法国政府在巴黎索邦大学建立了汉学院。几年后意大利罗马也在大学中设立了汉学院。由于比利时首都的两所大学都是私立的,政府决定将汉学院设在皇家历史与艺术博物馆内。

汉学院图书馆里有中国和世界各国出版的藏书。记者看到有1654年路易十四时期出版的拉丁文的《中国地图》、1738年伦敦出版的英文《中国介绍》、中国清代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和佛教经典、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全套《文渊阁四库全书》等。

现代藏书以中国艺术史和考古学为主,以及介绍中国陶瓷、青铜、玉雕、书画、篆刻、建筑和园林、纺织等的专著和画册共约8万余册。图书馆每周两次接待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和大学生。

史蒙年说,他个人主要研究中国绘画史、宗教和哲学。汉学院从1931年起定期出版《中国与佛教文集》,与巴黎等欧洲著名的汉学院建立了资料交换关系。汉学院还举办中国书法基础和绘画课,并定期举办讲座。史蒙年先生的夫人林金陶女士担任书法基础课教师。此外,汉学院还举办中国文艺演出。在他们的邀请下,北京曲艺团和台北曲艺团去年11月到比利时等国进行巡回演出,促进了欧洲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史蒙年先生说,比利时人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他相信,汉学院将为拓展比中文化交流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值班总编推荐] 维护教育公平需要久久为功

[值班总编推荐] 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值班总编推荐] 【院士谈科技自立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