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之瑰宝汤佩松

2002-09-13 来源:光明日报 毕列爵 我有话说


中国人大多知道中国有一位爱国者和学者闻一多。湖北浠水人则更以闻是自己的同乡而骄傲。不少浠水人都记得,1993年“闻一多纪念馆”落成时,有一位老人特地从北京回到故乡,为闻氏的铜像揭幕。他就是时年已90高龄的浠水籍另一位学者汤佩松。

汤佩松年轻时在日本学习后,又到美国深造8年,依次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他以全校第一名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又在约翰霍布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来,在哈佛大学做研究工作三年(即“博士后”),访问过当时生物学界的大师和几位重要的科学家,其中有的是已获得或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

要说清楚汤佩松在科学上的具体成就和突出贡献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好的,此处只能试做一些最一般的介绍。

植物和动物一样,有许多生理活动。汤佩松几乎研究过其中每一项重要的活动,尤其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方面贡献最大。他发现过了几种酶,每发现一种,就对植物体内某些生物化学变化又有了新的认识。他对光合作用中植物如何呼吸并将之传递和转化成光合产物中的能量作过研究。在呼吸作用方面,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最先提出呼吸代谢途径的多样性,后来为国际上所承认。这些都是植物生理学中基础理论部分。每一项新发现都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次深入。

汤的理论研究有一个最大特点,即研究工作的超前性。他有许多成就在当时居世界前列,例如他最先用热力学原理解释呼吸作用中的某些问题,几乎过了20年才为国外重新重视。汤不仅执意追求理论上的进步,还十分重视用科学来解决许多生产上的难题,这是他研究中的另一个特点。他研究过中国的特产桐油、蚕丝、蓖麻油和海藻,从荸荠中得到一种新的抗生素——普吉因;研究过抗战期间中国士兵的营养问题;还研究过水稻的湿润育秧和壮秧问题、烂秧及死秧问题、小麦倒伏问题。今天我国在农业上广泛使用的大棚(塑料薄膜)是他首先提倡的。为了丰产,他还从利用日光能的角度对稻田植株结构如何合理安排也进行了研究。

由于在科学上的突出贡献,他在国内外学术界受到了普遍的尊敬,得到很多荣誉。早在1948年,他就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9年被聘为国际植物学会副主席、1975年被选为美国植物生理学会通讯会员、1979年被选为美国植物学会终身制的荣誉通讯会员,这是第一位中国科学家获得此项荣誉。他担任过国际著名的刊物《光生物化学及光生物物理学》的编委,1983年另一国际著名的刊物《植物生理学年评》特约请他用英文写了一篇自传性的文章,题为《抱负、现实与境遇》,刊在此期之首。这是此刊唯一的一次例外———在开头不是一篇科学论文而是一篇个人回忆录。著名的英国生物化学家、世界上最权威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专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约瑟在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1974)第5卷第二分册的扉页上特别注明:谨将此卷献给汤佩松和伯纳尔。1979年,他率领中国植物学代表团访问美国,在美国植物生理学会上作“中国植物生理学50年”的报告时,全场起立致敬。1981年他又率中国植物学代表团到澳大利的悉尼参加第13届国际植物学会的年会,被邀请作“中国植物学概况”的报告后,会场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这些在国际上是极为少见的。在国内,他曾是中国植物学会和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的理事长。

汤佩松一生共发表过300余篇论文和专著。曾获得国内最高的自然科学奖(1989)、陈嘉庚奖(1995)、何梁何利奖(1991)和中国科学院多次的科学奖。1986年,他写的回忆录《为接朝霞顾夕阳》是他写的类似自传的一本书,但其中主要叙述了他的学术生涯。其中涉及到与他有关的学术界人物和事迹,十分详尽生动,却几乎没有谈到他的家庭和与学术无关的事。1993年他90寿辰和从事科学研究63周年时,他的朋友、同事和学生为他出版了一本由娄成后院士任主编的《汤佩松论文选集》,其中刊有由他自选的论文61篇,由费孝通写《代序》,著名科学家卢嘉锡题签。

汤佩松还是一位真诚的爱国者。汤佩松1914—1915年(21—22岁)在清华学校(留学预备学校)上学。他在1933年虽然已获得了最好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学术上已经有了许多成就,受到师友们的器重,为他的工作和生活作好了安排,但他仍然坚持回国。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在那一天,我有一种强烈的负疚之感。正是我的祖国和人民才哺育了我,将我养大成人”。他称他这是“报恩”。1948年冬,北京面临解放之际,汤佩松正担任清华大学的农学院长,他头一个大声疾呼:“清华是全中国国民的血汗建成的,现在到了把他还给国民手中的时候了。”他还常说:“生我之乡的山山水水总是最可爱的”。自1933年回国后,除了学术活动,他没有在国外工作过。到他去世时为止,他为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整整工作了72年。

汤佩松为人正直、待人诚恳,热爱自己的学生和朋友;敢于坚持真理,在那些政治运动频繁的年代中,他经常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他在回忆录中提到这些事时,只是说:“往事已矣!决无私人恩怨”,“没有什么可以自悯,更没有什么怨天尤人的”。他的一生,得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肯定。他被邀请参加过许多重大的科学活动,还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和第五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和第七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汤佩松院士生于1903年11月12日,2001年9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现在刚刚过了他的一周年祭日,谨以此文表示怀念。

(照片为汤佩松先生速描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