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巧借优势 善造环境

2002-09-1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朱庆本报特约记者 苏雁通讯员 肖静 我有话说

2001年8月,“江苏省连云港生态城市规划招标会”现场,竞争激烈,国内5家名牌大学和科研院所正在积极应标,苏州科技学院把最新的“3S”技术运用于生态城市规划之中,其总体设计方案以理念新颖、切实可行而力挫群雄,一举中标。2002年3月,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城市与环境学系联合规划设计的“张家港市生态城市规划”,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国家小城镇生态城市规划示范镇”。十多年来,苏州科技学院建筑系为苏南及周边省市做了100多个小城镇建设规划,深受行业内外好评。

一所刚完成合并组建工作的高校,何以能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如此大的作用?

苏州科技学院院长何若全教授告诉记者,拥有一批学术造诣高深的专家教授和科技人员,是搞好学科建设的人才保证。借助苏州的地域优势和学校本身的学科优势、为人才营造良好的教科研环境,使苏州科技学院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引进了前十年引进的人才数量的总和。

“2.5小时”引进一名人才

原中科院新疆分院研究员李新,经过考察了解,决定到苏州科技学院工作。2000年5月23日,李新把调动的相关材料交给科技学院人事处,只过了两个多小时,人事处同志就打来电话,告知李新,他和爱人的调动手续已全部办妥,即日就可到学校报到。李新惊叹不已:“真没想到苏州科技学院的办事效率如此之高!”

简化人才引进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是苏州科技学院以“真情留人”的举措之一。苏州科技学院人事部门为每个人才建立了“绿色档案卡”,除了调动手续由人事部门统一办理之外,搬家、孩子入学、家属工作安排,都由人事部门牵头帮助解决,彻底消除了人才的后顾之忧。

苏州科技学院人事处处长杜桂华告诉记者,苏州科技学院制订了切实可行的“136”计划,每年至少引进10名学科带头人,30名骨干教师,60名普通教师。“真情留人”为这一计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巧打“苏州牌”

2001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景色优美的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几位中年知识分子在散步,他们不时停下脚步,频频微笑颔首。这是苏州科技学院的领导在陪同来苏考察的黄耀志教授参观园区。已在国外生活了多年的黄耀志感慨地说:“金鸡湖畔景色迷人,它向市民和游客免费开放。这一举措,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城市才能做到。苏州决策者的观念、城市环境建设,真是跟国际接轨了!”参观完苏州工业园区,黄耀志当即决定到苏州科技学院工作,并举家迁到苏州。

巧打“苏州牌”,成为苏州科技学院的又一引才“新招”。苏州科技学院人才交流中心主任任琼侠告诉记者,很多人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苏州,在他们考察完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后,大都“一见倾心”,决定选择苏州科技学院发展事业;另外,苏州经济发展迅速,其东园西区,全球500强企业已有81家进驻。他们看重的就是苏州的区域优势,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和科研成果的转化,苏州科技学院是一个能发挥自身才能的大舞台。

以“凤”引“凤”

1999年年底,原来在河南大学工作的袁中金教授“加盟”苏州科技学院。学校随即让他负责筹建城市与环境学系,并给他提供了52平方米的实验室,先后投入70多万元用于硬件设施建设。两年多来,实验室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子课题和科技部、建设部、教育部的相关课题;围绕小城镇规划、生态城市,先后承担了10多个课题,课题总价值200多万元。

随着袁中金的到来,他原单位的同事钱新强副教授也来到了苏州科技学院。钱新强把卫星遥感技术应用于生态城市规划,能够及时、动态、大面积地掌握地理现象的分布,这一高科技运用在江苏省处于领先水平。近两年来,袁中金又为他负责的城乡规划实验室“物色”了多名人才,如今,一支精简、高效的合作团队已经形成。“我到苏州科技学院的两年半时间,所做的事情比在原单位五年做的事还要多,连原单位的领导都为我的正确选择感到高兴。”袁中金告诉记者。

“以‘凤’引‘凤’的关键在于为人才创设良好的教科研环境,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苏州科技学院科技处处处长王建平告诉记者,“借助以‘凤’引‘凤’的引才新思路,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来到了苏州科技学院,他们不仅促进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更把新颖的观念、做法引入学校,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和民主的高校管理模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