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贺丹的黄土高原情结

2002-09-15 来源:光明日报 靳之林 我有话说

众多人物大场面的表现一直是贺丹的创作主题。农贸集市的喧闹、大漠黄沙的尘烟、雪夜土塬的静谧、欢庆锣鼓的激情澎湃,一如黄河般延绵不绝,组成了贺丹式的《黄河大合唱》,但是这些只是贺丹式艺术的外表特征,他在艺术创作中,立意揭示的是社会族群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这类关系,是人们所熟悉,却未从本质上梳理的现象。

贺丹,1960年生于西安,198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并留校任教。其北方人剽悍的文化视觉感,经他的创作实践,走出了一条风格鲜明的艺术之路。因此在那一代青年画家中他代表着一种新的文化特征。

1994年首次赴法国巴黎访问时,他还只是隐略感觉到“越是民族的艺术,越是有世界性”的意义。而1995年首次在巴黎举办他的个人画展,并相继应邀赴意大利、比利时、奥地利和美国举办个人画展,赢得了西方社会的极高赞誉,此时,反倒让贺丹在喜悦中多了一分思考。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是明显的,在文化形态上的不同视觉固然会产生不同的震撼,但如果视觉形态只是外表的绚丽而缺乏内在精神的支撑,缺乏视觉艺术规律的把握和表达,民族的艺术形态是难免不会在“世界性”这一耀眼的光环中褪去其精神力量而成为“花拳绣腿”。他开始思索被日本京都千代田美术馆收藏的作品《白雪》以及被法国梅斯市政府收藏的《回家》、《舞尘》,英国皇室英之杰财团收藏的《驴市》等作品之所以被国外文化机构收藏的原因。他认识到“越是民族的艺术”实指民族精神的当代性意义,是指艺术家在文化本质和呈现当代表达手段上的高度统一下的结果。他的《安塞腰鼓》、《过黄河》、《回娘家》、《滑冰》、《儿戏》等作品之所以给人深刻印象,除却作品中生活味十足的人物情节、散点式的人物安排和渐行渐远的西式空间观的结合,可能是构成东西方社会观众在视觉上形成共鸣的内在因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