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民间艺术做实事

2002-09-1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曾毅 通讯员 张越 我有话说

惟妙惟肖的雕刻、栩栩如生的剪纸、趣味横生的泥人、独树一帜的松花湖浪木,种种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艺术作品在吉林省文化活动中心展示在众人面前。从8月28日起,长春首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在长春市掀起了民间艺术热。

中国民间艺术品具有独特、深厚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内涵。此次展出的2000余件民间工艺美术品让人们充分体验了民间艺术的魅力。神秘的萨满面具豪放而稚美,现场表演的陶刻艺术自然淳朴,10元钱的砚台、58万元的石雕,还有花钱买不到的“叶贴画”。来自吉林省九台市的民间剪纸艺人王挺起自豪地说,日本天皇、丹麦国王都收藏过他的作品。

谈及举办博览会初衷,长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殷丽侬言简意赅:抢救民间艺术。

在展会现场,“中国吉林民间工艺雕刻”展台在现场招收学员。据展台负责人介绍,现在从事木雕的年轻人太少了。这次现场招收学员也只是问询的多,参与的少。

同样,在遥远的西南边陲,丽江的纳西古乐也在面临着后继者乏。白须鹤发的古稀老人在台上吹奏着《水龙吟》、《浪淘沙》、《山坡羊》。当人们对这些产于千百年前、早已失传的绝唱在丽江依然“活”着的奇迹不断惊喜时,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后继者几多?

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张守智在分析中国民间艺术存在问题时说,第一,作坊式的操作使得民间许多惊世之作难见天日。第二,坐守观念和单纯热爱观念很浓,不习惯找市场。第三,组织形式松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营销渠道。第四,民间艺人的队伍在逐渐缩小,甚至后继乏人。

对于民间艺术为什么一直不能蓬勃发展,长春市著名的微刻艺术家彭祖述认为,首先需要和当前的审美标准相结合,其次,各艺术门类不应有高低贵贱的门户之见,应该互相借鉴与学习、相互交融。另外,民间艺术创作还要和历史价值、收藏价值相结合。

在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倡议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下,长春市打出了“抢救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的旗帜。而长春首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的举办,则是为民间艺术的挖掘、展示和交流,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精品市场化的推介搭建了一个平台。博览会同时还举办了“抢救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座谈会,为发展民间艺术献计献策。张守智说,首先要加强宣传,让人们都知道民间艺术的美、体会其中博大精深的内涵;其次要成立必要的研究指导机构,从真正意义上给民间艺术产业以指导;第三要树立市场经济观念,注重经济效益;第四要以地域文化或各省市的旅游景点为载体,加强民间艺术品的开发、加速产业化进程。最后,还要考虑对特别需要扶持的民间艺术给予政策扶持。

长春市双阳区有个凤凰剪纸艺术开发中心,有20多人设计、有专人负责销售,打造着“凤凰剪纸”的品牌。剪纸艺术家李宝凤说,民间艺术品也要有品牌意识。在当地、在北京、在上海,都有凤凰剪纸的常年展台。现在,她正在申请凤凰剪纸的注册商标。

在吉林省通化师范学院,民间美术的选修课已经开设,民艺家现场表演,向学生展示着民间艺术的魅力和意义。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以自己的地域特色走市场,这才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强大之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