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千方百计扩大再就业

2002-09-1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吕贤如 我有话说

9月12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作了重要的讲话,指出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的就业问题,就是为人民办实事,就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重大实践。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始终作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务必抓紧抓好。

国家当务之急

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就业任务的艰巨性。目前我国需要实现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有1000多万,再加上城镇新增劳动力,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200万至2300万人。同时,还有1.5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转移。可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而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更重要、更迫切。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他们不仅过去曾为国有企业发展做出过贡献,下岗本身也是对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的贡献。许多下岗失业人员生活困难较多,再就业难度很大。理应成为整个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为各级政府积极扶持的对象。

有利条件诸多

要做好再就业工作,既要正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更要看到面临诸多有利条件。

首先,中央确定的“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方针和建立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体制、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条保障线”等政策措施,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为进一步做好再就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本世纪初期,我国处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阶段,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如果能够保持“十五”规划每年7%的经济增长速度,“十五”期间就有可能解决4000万人的就业问题。

第三,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也蕴藏着大量的就业机会。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三产业是扩大就业的主要出路,社区服务是再就业的主要领域。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一般在70%左右,发展中国家平均在40%左右,而我国只有28%;发达国家社区服务从业人员约占就业总人口的30%左右,而我国只有4%。我国扩大就业有很大潜力。

从所有制结构上看,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就业的重要渠道。在最近5年中,全国私营个体就业人员共增加了4300多万人。其中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增加近3000万人,约占城镇就业人员增加总数的3/4。实现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有68%从事私营个体经济。

拓宽就业空间

就业空间的大小,制约着再就业工作的开展。各地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在煤炭资源优势逐步弱化的安徽省淮北市,通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非煤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商业、旅游、服务业等替代产业,加速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拓宽了就业领域,增加了就业岗位。1998年以来已有16.2万社会劳力就业,其中有近5万名下岗失业职工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199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要把商业、饮食业、旅游业、保险业、社区居民服务业等作为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要渠道。去年,浙江全省三产对GDP增长的实际贡献率达到57.5%,高于第二产业近20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浙江省24个县劳动力市场供需基本持平。其中第三产业吸纳劳动者所占比例近70%。

就业空间的大小,往往与本人素质有关。针对这一问题,一些地方在加强下岗职工的培训上下功夫,取得较好成效。

为帮助下岗职工走出困境,河北省总工会在县以上工会组织实施“三个一工程”,即每个工会建立一个职业介绍所、一个再就业培训中心、一个安置下岗职工的生产自救基地。形成培训、职介、安置“一条龙”服务。截至今年6月底,河北省县以上工会累计介绍安置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9万多名,培训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13万人,累计安置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36000多人。

筹措资金扶持

下岗职工再就业,首先面临的拦路虎就是资金缺乏。今年年初以来,各地政府积极筹措资金,扶持困难群体再就业,摸索出了许多适合本地情况且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重庆、辽宁、福建等省市政府建立了再就业基金。吉林、山东、湖南等省通过“三三制”筹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资金。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则直接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资金扶持困难群体再就业。

在重庆,凡各类企事业单位招收年满40周岁的女性或年满50周岁的男性,且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标准的下岗失业人员,并签订2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由再就业基金按每人1000元标准给予奖励。

在天津,凡社区公益性劳动组织的从业人员,每人每月将得到工资补贴150元;下岗职工领取营业执照自谋职业的,给予一次性补贴200元,从事家庭手工业劳动的,给予500元资金扶持,到其他单位工作并签订劳动合同的,给予500元奖励。

服务温暖人心

再就业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下岗职工再就业成功与否。不少再就业工作者,以自己的满腔热情促进了下岗职工再就业,也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50岁的杜贤英是重庆市观音桥街道就业管理站站长,她不仅将党和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及时送到了家家户户,还想方设法开拓就业岗位,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就业。6年来,经她帮忙找到工作的下岗失业人员已达3742人。她为下岗失业人员所做的一切,被人们誉为“亲情工程”。

杜贤英带领工作人员主动下访,半年中走遍了辖区内的14个居委会,将5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的个人及家庭情况摸了个透。

为了建立稳定的就业信息渠道,杜贤英和同事们又挨家挨户走访辖区内的企业。一些企业一听是“推销”下岗失业人员的,往往一口回绝。杜贤英便长时间地去“泡”去“磨”。杜贤英“泡”了大半年,终于感动了一家企业的负责人,答应放宽年龄、身高、文化程度等条件,一下子在这个街道招收了3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

1998年,观音桥街道在全市率先进行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的试点,创造了300多个就业岗位。杜贤英还协助街道建起了花市,安置了1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