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小心手机变成“窃听器”

2002-09-1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蔺玉红 我有话说

随着我国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手机已进入千家万户,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8亿户,普及率将近14%。小小手机连接全球,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为国外敌对势力侦察窃听与收集信息情报提供了可乘之机。

小小手机也能失密

为什么说手机也能失密呢?国防大学科技与装备教研室副教授李大光为记者讲述了手机的通信原理。他说,手机的通信过程就是使用手机把语言信号传输到移动通信网络中,再由移动通信网络将语言信号变成电磁频谱,通过通信卫星辐射传送到受话人的电信网络中,受话人的通信设备接收到无线电磁波,再转换成语言信号接通通信网络。因此,手机通信是一个开放的电子通信系统,只要有相应的接收设备,就能够截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的通话信息。

李大光介绍说,由于手机通信导致失密泄密的例子很多,其中最典型的是1996年4月21日深夜,俄罗斯车臣叛乱分子的最高头目杜达耶夫,乘汽车藏匿于荒无人烟的山野,谁料到两颗导弹竟像长了眼睛似的从天而降,送他命归黄泉。俄军是如何发现杜达耶夫行踪的呢?原来杜达耶夫用手机通话时,其无线信号被俄军一架电子侦察飞机迅速捕捉到,然后通过卫星定位系统快速侦察测向与定位,探明他所处的方位,使杜达耶夫招致了杀身之祸。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有的手机具备“位置服务”功能,别人能通过这种服务随时跟踪你的位置。李大光说,这等于是“自报家门”;在台湾,现在有一种“间谍手机”销售很旺,它实际上就是一种手机窃听器,只需在一般的手机里植入具有窃听功能的芯片,一拨电话就可以启动窃听功能。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不打手机不就什么也窃听不到了吗!李大光副教授说,不打手机也能泄密。因为在待机状态下,手机也要与通信网络保持不间断的信号交换,产生电磁频谱,所以很容易被识别、监视和跟踪。还有一些手机本身就具有隐蔽通话功能,可以在不响铃、也没有任何显示的情况下由待机状态转变为通话状态,泄露天机。情报专家直言,即使使用者不使用手机,也可通过简单的电信暗码,遥控打开手机,窃听任何谈话。

如果把手机关闭是不是就绝对安全了呢?李大光说这也未必,持有特殊仪器的专家仍可遥控打开手机话筒。还有些手机早在制造过程中就在芯片中植入特殊功能,只要有电池,手机就会悄悄地把说的话接收下来,自动通过卫星发送给“感兴趣的人”。用李大光副教授的话讲就是:只要将手机放在身边就毫无保密可言。

军人打手机要当心

总参陆航局研究所张德和工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军队是执行特殊任务的武装集团,所接触的工作都与军事机密有关,涉及到军队的信息保密,关系到部队的安全。但在新时期,没有了严酷的战争氛围,人们的信息保密意识已逐渐淡化。特别是随着对外交往的频繁,一些官兵心中信息保密这根弦松懈了。

据反映,目前仍有人随意带手机、呼机出入部队的作战指挥室、办公自动化机房、传真室及其他信息防护部门,这无疑给了敌对势力以可乘之机。另外,在一些公众场合,常常可以看到有的官兵用手机有意无意地透露一些不该透露的信息,这就更应引起我们的警惕。总参陆航局机要处张建国参谋则认为,作为军人要认真执行保密纪律,增强保密观念,提高保密意识,切实防患于未然;其次是要认真执行条令条例,严格手机使用权限和范围,严格审批手续,对不该使用手机的人要坚决禁止使用;最后是严格执行手机管理使用规定,对拥有使用手机权利的人,要严格规定使用场合。

领导干部莫用赠机

记者前不久到一些边远省份采访,发现当地的党政领导在使用某国外品牌的高档手机,据了解,这些手机大部分都是别人赠送的。在北京,记者也见到过一些重要单位的职工在集体使用某一国外品牌的赠送手机。李大光副教授认为,对于一些政府重要部门来讲,如果不加考虑不加检测地接受赠机,这本身就非常危险。

李大光说,现在是和平时期,国家利益更多地是通过经济利益体现出来,商业情报保密也是信息安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和军事情报同等重要,如果一些重大产业政策(如技术选型、新产品开发、生产选址等)失密,同样会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带来重大损失。

小手机关系大安全

小小手机关系着国家信息安全的大问题。前不久,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颁布新近修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修改后的内务条令明确规定:“严禁将移动电话带入作战室、情报室、机要室、通信枢纽、涉密会场、军用飞机和舰船、重要仓库、导弹发射阵地等场所;在设有有线通信工具的场所工作时,不得使用移动电话办理公务。严禁使用移动电话、寻呼机谈论、传送涉密信息。”据李大光副教授介绍,不许带手机进重要场所并非我国首创,一些发达国家的情报部门、军方和重要政府部门都禁止在办公场所使用移动电话,即使是关闭的手机也不允许带入。李大光还建议,为保证信息安全,政府重要部门和领导同志在开会时要把手机电池取出,并和会场隔离,以防万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