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文化打造品牌 让古城神韵永驻

2002-09-2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通讯员 贾广惠 我有话说

昔日《大风歌》,今朝新彭城。人杰地灵的汉高祖故里徐州,如今打出了文化牌,让文化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之中。

靠文化崛起的三大产业

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五省通衢”之称。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丰富,“两汉文化中心”名扬海内外,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被称为“汉代三绝”,在国内外都具有重要影响,成为徐州独特而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曾一度辉煌的历史文化古城徐州,经济总量却排在了江苏13个地级市的倒数。

通过近几年的摸索和实践,徐州人认识到只有经济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才能使经济焕发生机与活力,于是他们响亮地提出了“文化经济”的口号。

徐工集团是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老大。该集团原来仅是一家小小的工程机械制造厂,经营曾一度陷入困境。后来徐工在文化上做文章,一是少说多做,做好再说。二靠诚信树企业形象。重合同,守信用,履行诺言,发展长期业务,不搞一锤子买卖。三是让人才发挥作用,在实践中关心人、信任人、培养人,形成了人才积聚效应。几年来,徐工在三峡工程、连霍高速公路等工程中广泛受到关注和好评。

曾以一句“维维豆奶,欢乐开怀”广告语走俏大江南北的维维豆奶,由于产品单一,缺乏文化含量曾一度走入低迷。去年以来,维维集团经过市场调研认识到,谁的文化底蕴深厚,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于是他们着手做了两件有文化含量的事:一是大量引进高层次人才,对经营策划层进行改组;二是找出全国豆奶行业的薄弱区域,设立分厂,并针对地区文化特色为品牌冠名,使老品牌焕发生机。

特色就是优势

徐州有900多万人口,下辖四县两市,不仅每个县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业,而且大部分乡镇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优势。丰县被称为水果县,这里的大沙河红富士苹果、白酥梨全国闻名。这里生产的一种牛蒡,既可当茶饮,也可当菜食,主要出口日本、韩国。仅水果和牛蒡的产值就占了丰县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铜山县被称作奶牛基地;邳州被称为银杏基地;新沂是花生基地;睢宁是优质稻米基地。这些特色农业都成为每个县的主导产业,其产值和收入都占了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

其实徐州让人惊喜的不仅仅是县县有特色,更让人心花怒放的是徐州的许多乡镇都有自己的文化产业。唢呐之乡、农民画之乡、戏曲之乡、剪纸之乡、儿童画之乡等大约有近百个。在睢宁县的一个儿童画之乡采访,我们看到全乡18岁以下的青少年都能画一手好画,而且都有自己的代表作。一个叫吴迪的12岁小朋友一幅画卖到日本赚了3万元人民币。邳州市一个唢呐之乡,家家户户都会吹唢呐、制作唢呐,既丰富了业余生活,又增加了收入。如今这支唢呐已吹遍祖国大地。

徐州吃文化饭的启示

启示之一:缺乏文化的经济是没有竞争力的,缺少经济的文化是没有活力的。近年来,他们大量挖掘两汉文化,整治城市软硬旅游环境,投资7000多万元修建了全国地级市最漂亮的博物馆。各行各业都打起了“文化牌”。文化品位高了,游客也多了,企业也活了。去年徐州的旅游收入达到30.77亿元。

启示之二:人的惰性莫过于观念的落后。徐州地区有不少煤矿,成千上万的井下矿工多数来自农村。五年前我们在这里采访时发现,这里大部分挖煤工,竟然是苏南和苏中地区的富裕户。而煤矿附近有些农民却认为:“不愁吃,不缺喝,该知足了。”今天我们再次来到徐州,发现情况完全不同了,农村里再没有游手好闲的青壮年,矿井下多了许多“当地人”,农民人均收入比前几年净增了1000多元。陪同我们的市领导把这份功劳归功于大规模的“农民教育工程”。文化程度高了,事情便好办了。

天还是这片天,地还是那块地,人也还是那些人,然而徐州的确变了,变美了、变富了,变得让人不断的惊喜。探究原因时,徐州市委副书记徐毅英的话顿时在耳边响起:“文化是真佛,谁拜谁受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