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跨越发展:聊城大学辉煌之路

2002-09-2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袁新文 我有话说

今年初,经教育部批准,被誉为“鲁西最高学府,山东璀璨明珠的聊城师范学院正式更名为聊城大学。这绝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名称变更,而是标志着聊城大学真正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所不是通过合并,而是走内涵发展道路,由师范院校发展成为多科性大学的高等学府。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欣然命笔祝贺:“聊城大学之成立,诚所谓顺乎天理,应乎人情之盛举。行将见桃李遍鲁西,文风满山左,流风余韵普及神州矣。为鲁西庆,为山东庆,为祖国庆!”

牢牢坚持发展硬道理

不论时代怎样变迁,不论岁月如何流转,发展——永远都是颠扑不破的硬道理。作为鲁西唯一的山东省属综合性大学的聊城大学始建于1974年,原名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聊城师范学院。虽然创建于十年动乱时期,虽然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既不占天时,也不占地利,但学校牢牢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始终坚持“在困难中发展,在发展中解决困难”的战略方针,努力扩大办学规模,切实提高办学效益。28年来,经过几代聊大人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终于实现了由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的跨越,成为镶嵌在鲁西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1974年建校时,聊城大学仅有6个系、6个专业,83名全日制在校生、64名进修生和98名教职工。而如今,学校已拥有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设有51个专业,覆盖经、管、法、文、史、理、工、农及教育等学科门类;有9个学院,15个系,2个教学部,10个专业研究所,9个硕士点,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研究中心,18个校重点、优势学科(实验室);全日制研究生、留学生和本、专科在校生达18000余人,成人教育在校生达10000余人,成为山东省规模较大的普通高校。

学校的招生层次和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招收单一的本、专科学生,发展到现在招收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专升本学生、中师推荐生、五年一贯制专科、高水平运动员预科班及留学生等层次;由单一的招收师范专业学生发展到可以招收多种学科的学生;由单一的招收山东省学生,扩大到面向全国部分省市招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合理的招生结构,而且在每个层次和学科之间可以互转,构筑起了人才培养的“立交桥”。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教学科研质量的提高,学校在全国高校的地位和影响也迅速提升。2002年高校招生,聊城大学本科第一志愿报考率高达110%。

紧紧抓住质量生命线

任何事物要生存,要发展,都有一条生命线。作为培育高等人才的基地,大学要稳其根,固其源,就不能不把教育教学质量当作自己的生命来抓。中国高等教育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

28年来,聊城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5万余名本、专科和硕士毕业生。毕业生以作风朴实、基本功扎实、创新能力强而深受社会欢迎。教育界有识之士指出,这与聊城大学多年来注重教育教学,紧紧抓住教育教学质量生命线不放松密切相关。

聊城大学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根本工作来抓,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育人目标,严格治学,严格治教,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中心工作,聊城大学始终坚持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课堂教学巡视、督导制度、各级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期中教学检查评估制度、老教师课堂教学观摩制度、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制度、教学工作奖罚制度等,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课堂教学质量检查、督导和激励机制。同时,还完善了教师教学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了教师教学基本信息的规范化、数字化管理。

在继续增强师范专业办学优势的同时,聊城大学重点发展工科和经科及其他非师范专业,初步形成了综合性大学的专业结构体系,同时加强现有专业的内涵建设。学校现已建成校级优质、重点课程45门,占全校必修课总数的8%。

“九五”期间,该校有14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列入山东省教委“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4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列入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学校制订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确立了6个教学改革试点单位,34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已有3个专业被列为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4门课程被列为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课程。

近年来,聊城大学有32项优秀教学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其中“高师语文学科专业技能培养规程”曾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6项获省级一等奖,多次被评为全国、全省高校先进教学单位。2000年,学校有12项成果获山东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化学教育专业实验课程结构、内容改革》、《高师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两个教研项目获一等奖,另有二等奖7项,三等奖3项。为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该校建立了学生学业考核的三级考核管理体系,全部实行教考分离,并逐步探索和实现考核形式的多样化。自99级本科生学生起,学校开始实行学分制,并总结经验,全面推行。现已有22名大学三年级学生达到规定的学分和学分绩点,并考取了硕士研究生。

该校建立了24个教育实习基地和30多个专业实习基地,以切实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巩固和发展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关系;同时还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开题、写作、答辩、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的监控与管理,全面推进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提高。

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是该校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近三年来,该校学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首次通过率分别为70.7%、72.6%、76%。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促进了应届毕业生的硕士研究生录取率的提高,近三年来该校应届毕业生的硕士研究生录取率分别达到了26%、33.3%和28.4%。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较高,一次性就业率分别达到95.2%、98%、95.9%。学生考研录取率、英语四、六级全国统考首次通过率、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居全国高校前列。

学校不断加大教学投入,加强教学管理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实施了“教学手段现代化工程”和《宏观调控型教学管理方案》,建立了完整的课堂教学、科学实验、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实行学分制、双学位制、主辅修制、导师制等。为实现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学校投资30万元,从清华大学引进综合教务管理系统,使整个校园网乃至Internet上的用户都可访问本教务管理系统,大大加强了系统数据共享的能力,促进了学校教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从1999年起,学校加大实验设备的投入力度,每年投入一千多万元改善实验条件,使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百分之百。学校还投入巨资建成建筑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的新图书馆,每年花300万元购置图书资料,使学校图书馆的水平居全省高校前列。

培育优势学科生长点

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龙头和核心,在学校发展中具有突出地位,高校所具有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发挥,都必须通过学科建设来实现。学科的建设水平是一个高校办学水平的标志,能否搞好学科建设关系到学校是否具有竞争力,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因此,国内外著名高校无不对这一“龙头”予以高度重视。聊城大学的党政领导和教师们对此早有共识。学校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按照抓重点、上水平、促特色、增效益的科研工作思路,不断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大力实施了“优势学科生长点培育工程”,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学科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九五”以来,该校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努力造就了一批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分析化学、语文教学论、古籍整理学科成为省级重点学科,使全校的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达到5个,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在2001年实施的山东省重点建设强化过程中,全省共有40个重点学科(实验室)进入这次强化工程,其中聊城大学就占两个,这在同类院校中绝无仅有。

1997-1998年,学校抓住申报第七批硕士点的机会,以评促建,实现了学校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在重点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在对原有重点学科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该校还致力于新的重点学科的培育工作。1999年,学校全面启动“优势学科生长点培育工程”,对8个初具优势的学科进行重点扶持。2000年,在第八批硕士点的评审中,该校有7个学科成为新的硕士点,另有1个学科列为候补。学科建设取得的这些重大成就,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引起省内外高校的广泛关注,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能力。

经过重点扶持和培育,作为优势学科生长点的各学科都已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成为学校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近几年来,在国际共运、产业经济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语语言文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光通信技术、系统理论等研究领域,聊城大学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在此基础上,聊城大学提出,要以硕士点学科为支撑,以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为骨干,以校级优势学科(实验室)为基础,建立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科布局;坚持重点建设和发展战略,育优扶强,建立“学科特区”,实行“特区”管理制度,对重点发展的19个学科(领域),学校给予优惠政策,给予较大的人、财、物倾斜。为此,学校大力倡导联合协作,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的潜在优势,增强综合集成优势,提高承担综合性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鼓励学科交叉、渗透和产学研联合,进行学科和科研机构调整、重组和运行机制改革,扩展学科发展的空间,培育新学科生长点,以省级重点带动校级重点,以重点带动一般,从而造就一批有特色、有优势的学科群,建立高水平的创新科研基地。

抢占科学研究制高点

众所周知,先有哈佛,后有美国。当哈佛大学发展了300多年的时候,它已成为世界科学研究的中心。这使美国政府认识到:大学不仅仅是培养人的,也是可以出科研成果的。于是,除培养和造就人才之外,社会又赋予大学另一个重要使命——科学研究。

虽然只有28年的发展历史,但许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与聊城大学这个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近年来,该校先后承担国家级课题14项,省部级课题89项,省教育厅等课题近400项,获国家级奖励5项,省部级、教育厅奖励百余项。近3年公开发表论文5447篇,出版专著、教材298部。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1998年对全国1000余所高校近10年来科技论文被SCI收录情况的统计,聊城大学列全国高校第123位,山东省高校第7位。据2000年《中国简单扼要论文统计分析》对全国高校论文被SCI收录统计,聊城大学列全国高校第70位。

虽然起步较晚,底子不厚,但聊城大学根据本校实际,本着“抓重点、促特色、上水平、上档次”的原则,实施重点建设战略,使科研工作实现跨越发展。“九五”期间,该校狠抓课题立项,把高层次科研课题作为课题申报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争取尽可能多的高层次科研课题,以高层次课题来带动出精品、出人才。于是,该校的立题层次迅速提高,立题面大大拓宽。与“八五”期间相比,“九五”期间的科研立项数量明显增加,高层次的科研立项和科研经费都有了大幅度增长。

更令人欣喜的是,该校科研成果的数量成倍增长,成果质量明显提高。“九五”期间,该校共取得科研成果5252项,比“八五”期间增加近1倍,出现了不少学术精品,被SCI收录的44篇、EI收录的17篇,达到国际水平的应用技术成果8项。“九五”期间,该校共获得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励14项,获得山东省教委优秀科研成果奖67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25项。2001年,聊城大学在科研评奖工作中再创佳绩,获得省级奖励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获得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21项,其中一等奖3项。

一大批高质量研究成果的问世,使聊城大学形成了“高层次课题-高质量成果-高水平人才-更多高层次课题”的良性循环,极大地推动了科研工作的发展,扩大了学校在学术界的影响。

全力打造学术生力军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众所周知,没有一流的人才和专家,很难有一流的教育质量和科研成果;没有学术“大家”,很难有经典传世之作;没有学术生力军,很难有新学说、新学派和新学科的产生与发展。聊城大学党委对人才的重要性认识得非常充分,非常深刻,一再强调,只有抓好人才培养、只有搞好教师梯队建设,才是抓住了学校发展的关键。

鉴于学校地处偏僻、人才奇缺,聊城大学本着“控编增效”的原则,压缩非教学人员编制,重点充实教师队伍,构筑人才高地,加大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的工作力度,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1997年,学校确定了22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推荐的6名候选人全部获得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的称号。1998年,学校有6人成为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今年有8人被评为省级学术骨干,同时学校还调整确定了校级学术骨干20人。目前,学校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达到34人。1999年以来,学校投资240万元,全面启动“面向二十一世纪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确定了70人进入“面向二十一世纪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成为面向二十一世纪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九五”期间,学校评选和调整校级拔尖人才14人,新增省级拔尖人才1人。最近,该校一名教师光荣地当选为“山东省高校十杰教师”,成为全省高校优秀教师的楷模。

2001年,校党委确定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年”。在原先以送出培养和在职培养的基础上,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学校制定了新的人才引进办法,给来校工作的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提供房源和安家费,还给博士学位获得者配备微机和电话,并给予科研启动费。学校还聘请两位院士为兼职教授。这些措施大大加快了人才建设的速度,为教学和科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聊城大学已经形成一支梯队较为合理、科研水平较高的富有活力、相对稳定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在现有1500多名教职工中,专任教师达900多人,教授、副教授400多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400多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7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省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35人,校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高层次培养人才达100人。

前不久,聊城大学提出,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不惜代价大作“人”的文章,以人才为本,激发学科带头人的成长活力。一方面,充分发挥老一代教学科研人才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对年轻人的传帮带作用;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对具有发展潜质的青年人才的发展和培养,为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舞台,积极创造平等竞争、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条件和环境,鼓励和培养年轻人在学术上的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努力培养青年科学家群体。

热血奉献铸成凝聚力

聊城大学的每一位师生员工都不会忘记,学校曾在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中起步,曾在别人无法比拟的困难坎坷中发展。聊大能有今天的规模、水平和效益,靠的是什么?学校领导感慨地说:靠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靠的是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靠的是顾全大局、团结一心、锐意进取、知难而进、无私奉献的办学精神,人们称之为“聊大精神”。许多党员、干部和教职工,放弃大城市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辛勤耕耘,为聊大的创业和发展献出了毕生的心血和汗水,可以说,聊城大学是几代聊大人热血奉献的结晶。

实现跨越发展必须有可靠的保障。在28年的办学历程中,聊城大学始终把德育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对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一刻都不放松。学校党政一班人始终坚持集体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以身作则和模范带头作用,相互配合,团结一心,身先士卒,敬业实干,从而赢得广大教职员工的充分信任和鼎力支持。近些年,学校党委召开两次全校党建工作会议,隆重举行全校第一次党代会,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自觉地以学校党委为核心,思想政治素养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学校曾荣获1993-1998年、1998-2000年山东省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省高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称号。

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长期以来,聊城大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注重大学生整体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通过开展“学习理论、坚定信念、奋发成才”主题教育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以理论学习为基点,以信念教育为突破口,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为主题”的主题教育思想,通过建设政治素质教育基地和开展每年一度的“校园十佳”评选等活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使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更加坚定,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读书的目标更加明确。

社会实践活动既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也是他们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人数每年都在万人以上。由于成绩突出,学校连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学校还通过大学生艺术节等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通过科技学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保证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学校开辟了多种救助渠道,建立了专门的济困助学基金,用于特困生生活补助,并开展勤工助学,资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培养他们的自强、自尊、自立精神。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困难,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扬帆鼓楫建设新聊大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日益增强,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各类高级人才的摇篮和知识创新、传播与应用的基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制高点,成为决定综合国力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由师范学院更名为综合性的聊城大学,对于聊大人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如何把聊城大学建设好、发展好,为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成为摆在全校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面前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成为所有聊大人思考和谈论的焦点。

在年初召开的党委扩大会上,学校党委初步确定了学校定位:在今后5-10年中,逐步将聊城大学建成一所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省内一流、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学。其具体标志是:立足山东,侧重西部;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远程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部分学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多数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综合办学实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谈起学校未来发展,新任聊城大学党委书记程玉海教授深有感触地说,确立现代高等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办好聊城大学的重要基础。要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我们必须按照“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要求,提升我们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在全校范围内尽快树立起现代高等教育思想和观念。具体地说,在全面推进聊城大学的建设发展进程中,要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研究,积极探索,尽快形成具有聊城大学自身鲜明特色的教育理念。为此,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遵循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先进经验,通过一系列观念、制度、机制创新,为聊城大学搭建一个崭新的发展平台。

新任聊城大学校长宋益乔教授表示,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将坚持以德育为首,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优势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努力增强综合办学实力,为建设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省内一流、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学而拼搏进取。

新世纪,新聊大,新形象,新征程。两万余名聊大人坚信,只要继续发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知难而进、无私奉献的办学精神,就一定能把聊城大学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水平,在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聊城大学与其他院校近五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比较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