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公众呼唤科普

2002-09-24 来源:光明日报 徐可 我有话说

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在我国掀起了一股“数学热”,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我国科普现状的广泛关注。通过中外同行的交流,人们发现,我国的数学水平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会上传出一个强烈的声音:数学科普需要加强。

需要加强的,岂止是数学科普。观察我国科普工作的整体状况,情况不能令人满意。我们的科普作家少,优秀的科普作家更少;我们的科普作品少,优秀的科普作品更少;我们的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少,其中很多展品陈旧,设施落后,水平较低。科普工作的落后直接影响到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有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1.4%,而美国早在1990年就达到将近7%,这种差距的形成与两国科普工作的差距是密切相关的。据介绍,美国各类科学促进机构和科学普及活动不胜枚举,各大博物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科普读物非常丰富。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抓紧做好科学普及工作确是当务之急。

人们呼唤科普。他们渴望了解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每逢周末、节假日,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到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参观学习。有人在听过国家图书馆的讲座后说:我们渴求科学方面的知识,这些活动如同甘霖雨露,非常解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召开,更是唤醒了人们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

有科学家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科普创作条件,政府对科普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政府支持科普事业,公众需要科普事业,现在正是科普工作者大显身手的好时机。

从事科普工作,需要不计名利的奉献精神。当年,科学家高士其拖着病残之躯笔耕不辍,写下了许多深受青少年欢迎的科普著作;贾兰坡老人不顾眼疾,戴着老花镜,拿着放大镜,为孩子们写科普读物《爷爷的爷爷哪里来》;数学大师华罗庚,不但创作了不少科普佳作,还身体力行到群众中普及数学,将数学应用于生产。他们以向大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己任,全然不计较个人得失,这种精神值得今天的科技工作者学习。

人们希望读到高水平、通俗易懂的科普作品。目前相当多的科普作品仍然局限在对科技成果的解释上,缺乏深度和感染力。一些科普作品甚至以频繁出现的专业术语代替大众能够理解的语言,读来枯燥无味。科普作家要有深厚的科学素养,还要有对受众心理的把握,要有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表达技巧。有专家指出,科普要多一些人文内涵,科普作家和科技人员要学一些文学艺术、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使科普作品不仅具有科学性和知识性,而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同时鼓励文艺工作者学习科技知识,加入到科普创作队伍中来。这种见解是很中肯的。

在我们的现有条件下,科普工作光靠政府投入显然是不够的,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近年来,一些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常年坚持举办科普讲座和其他科普活动,不少著名专家学者义务为公众讲课,受到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热烈欢迎。然而,这样的活动还是太少,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热切希望一切具备条件、有长远眼光的机构、团体、企业和个人,像支持其他公益事业一样支持科普事业,自觉地承担起科学普及的责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