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华中科大打造科技产业强势品牌

2002-09-2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夏斐 通讯员 肖晓春 伍晓亮 我有话说

华中科技大学去年的科技产业成果可以用“5831”来概括:5亿元销售收入、8000万元利润、3000万元税收和1000万元学校回报。该校在“九五”期间科技产业资产总额增长了20多倍,净资产增长了30多倍,经济指标前进到前10名。面对这些成绩,校长樊明武认为,是得益于学校积极倡导建立高校技术创新体系,从而构建了一个促进科技成果持续转化的运作平台。

组建产业集团理顺管理体制

今年初,华中科技大学产业集团组建,将各校区科技产业归口产业集团管理,在资产清查的基础上,对学校的经营性资产进行剥离,形成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几年来,产业集团顺应国家高校体制改革的要求,全面启动以调整产权结构为重点的改制工作,理顺学校、集团公司、下属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逐步实现“学校——华中科技大学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企业”的产业管理格局。同时,进一步完善全员聘用、分级管理的制度,探索并实施校编职工在企业兼职和短期借用的管理办法。

打造华中大规模企业群

2000年—2001年重组公司9家,兴办公司20家,共计实现融资近2.1亿元;华工科技已迅速实现对光电子器件产业的切入,成为以光电子、光信息为核心业务的上市公司;天喻信息公司、华中数控公司已完成股份制改造,正积极进军二板市场;同济现代医药有限公司占地17947平方米的GMP厂房已竣工并投入使用;2001年,集团公司联合华工创投,依托实力雄厚的同济医学院,根据新药研发的特点,成立新药产业化发展基金,对项目孵化机制进行创新,滚动孵化新药,使“莲心碱”等一批亟待资金和组织扶持的新药顺利投入研发过程,实现药业资源的整合。

这些产业特征明显的专业公司的形成,标志着以资本为纽带,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高科技产业群的出现。

科技园建设和科技企业孵化并举

华中科技大学产业集团致力于创建以“高校的科研体系、企业孵化器、科技园产业基地以及具有融资能力的上市公司”共同组成的高校知识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以创业投资公司为主的项目筛选平台、以大学科技园公司为主的项目孵化平台的“华中大模式”,从体制上形成了一个促进科技成果持续不断转化的产业化平台。

华工创投公司成立仅一年,从种子期孵化出来的两家高新技术企业——武汉拓锐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和纳米药业有限公司,已将“计算机集群系统”和“纳米中药”由概念变成产品;于1999年12月18日启动的大学科技园,成功地以全新的建园方针、理念和建设速度走在了全国大学科技园的前列,成为我国园区建设的领头羊,被称为“华中大模式”。同时,集团公司参照国内外高新科技园的发展经验,对大学科技园公司进行重组,加强其企业孵化功能,使其从单一的房地产开发拓展成为孵化功能强大的综合性科技园。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平台

目前,较大规模的企业都在学校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如:华中数控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同组建了“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中心”,建立了高性能数控系统产业化示范生产线,将成为我国主要的数控研究、开发和生产基地;天喻信息以国家CAD支撑软件工程中心为技术依托;华工激光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紧密结合;华工图像在华中科技大学内部已经成立了7个实验室;获省市共同审定的华工科技技术中心下设4个分中心,专门组织项目申报和科研合作,成为企业向学科的延伸。采取产业化基地与公司共建的方式,敏感陶瓷产业化基地建设正在启动,同济现代的中药产业化基地也在积极申报中。华工生化“胰岛素口腔喷剂新药”临床试验效果十分理想,为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汉网公司“宽带无线IP”863成果获得国家验收通过,率先领跑中国“4G”。

打造职业经理人队伍

产业集团在成立之初,将“造就一批诚信为公、懂技术、懂管理、能操作大企业大资金的企业管理队伍”,作为产业集团“十五”期间的工作重点之一。目前重点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基本上是国外企业,建设一只高素质的经理人队伍,在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过程中,显得异常重要。而对从高校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队伍中脱胎而来的企业管理干部来说,对观念进行全面的改造,比对企业注入大批资金更重要。为此产业集团采取一系列措施,从理念、机制、技能各方面着手,加大组织管理培训和管理经验交流的力度,全力打造职业经理人队伍,为推进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