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献身教育 执著无悔

2002-09-30 来源:光明日报 张晓丽 夏欣 我有话说

《杜子华英语成功学》是一本薄薄的124页“小”书,穿插以幽默的漫画,文字通俗,风格平易。然而就是这本轻巧别致的小书,一经问世就引人注目,拨动着英语教学界人士、媒体记者、英语学习者的神经。一本小书何以有如此神通?书的背后凝聚着作者杜子华对教育的拳拳厚爱,也传达了杜子华多年揣摩英语学习真谛的不懈努力,以及他对英语教学事业的无私给予和付出……

“困难就像一堵墙,撞它29次不行,就撞它30次,总有一次能把它撞倒,这时我总会发现墙背后的风景壮阔多姿。”

1980年,杜子华在高考中名落孙山,他的成绩距离大学本科录取分数线相差60多分。父亲不再希望他上学,为他找到了一份在当地纺织厂做工人的工作。但年少的杜子华模糊觉得,自己的未来不应该是一个纺织工厂的工人,而应该在更远更宽阔的地方。在母亲的支持下,杜子华决定再次搏击高考。母亲常这样对他讲:没有爬不过去的山!这朴素简单的一句话对杜子华的影响是巨大的,给了他面对困难的勇气、力量和终将成功的信念。

杜子华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和考试成绩做了分析,发现自己不光掌握得不好的学科考试分数低,自己掌握得好的学科考试分数也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自己太马虎,粗心大意,以致把会做的题目也做错了。痛定思痛,杜子华决定从培养自己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做起。他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绝不放过一道错题;绝不允许出现一篇字迹不工整的作业。一年之后,杜子华以高出录取分数线近50分的成绩被山东工业大学录取。

从走进大学那天起,杜子华就瞄准了下一个目标——考研究生。他在心底蕴积了很多梦想要放飞,但是英语是一个大问题,两次高考中,英语都是最弱的科目。杜子华决心征服英语这座“山”。

勇气、梦想、求知欲、勤奋、执著——这些要素催生了杜子华英语学习路上的一次次质的飞跃,几乎没有走弯路。大学一年级,杜子华按照老师的指导“多读”,泡图书馆的时候,他发现一种叫“简易读物”的英文“小人书”,故事有趣、情节生动、一看即懂。更重要的是,这些英美文学书中所呈现的与自己的生活不同的文化、思想、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环境,使他感到无比新奇,一下子读上了瘾。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杜子华无意识地实践了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得以顺利地在英语学习道路上不断跨越。他的一些同学选择读较难的原著,结果一页有几十个生词,读到后面根本不记得前面读的是什么,读英语书成了查字典和背单词的机械运动,结果不久就不得不放弃了。

“我在无意中遵循了技能发展的客观规律,那就是从简单开始,循序渐进,并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兴趣,有‘兴趣’开路,学好英语就是自然而然的了。我想我学英语的过程就是无意识地遵循了英语学习的规律。”杜子华这样归纳。

大学二年级时,杜子华和同学去泰山旅游,途遇“老外”,杜子华冲上去就把背诵的《英语900句》句子都“倒”了出来。尽管“老外”回答了什么他大多没听懂,但这次单向交流大大增强了他对学英语的兴趣、信心和成就感。后来,他切身体会到了“实践精神”的重要性。这种“实践精神”多年后就成了杜子华《英语成功学》的精髓,这是后话。

把英语学好当然不止因为杜子华没有走错路,更因为杜子华的路是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走”的。学工科的杜子华床头和书包里永远放着英语书。中午吃饭,杜子华总是独自端着饭碗边吃边听英语磁带;晚上钻在被窝里还要听收音机里的英语广播。由于那时没有耳机,声音从床板漏下去,下铺的同学翻来覆去睡不着,至今杜子华都对下铺同学感到歉疚。

苍天不负有心人,临近大学毕业的时候,杜子华已达到相当的英语水准。再遇到“老外”,就轮到对方奇怪了,他们不相信杜子华是在一所普通的大学里学英语,以为他有很长在英语国家生活的经历。

大学毕业后,杜子华先在青岛做教师,因为渴望看外边的世界,也在寒暑假兼职做一些导游的工作,并在工作的同时,准备考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研究生。这对学机械专业背景的杜子华来说,并不太容易。杜子华没有学过第二外语,文科方面的课程也没有太大把握。但他决心已定,无论面前有多少困难险阻,都必须一步一步走下去,从容面对,百折不回。

就这样,1989年,杜子华改弦更张,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就读硕士研究生。“困难就像一堵墙,撞它29次不行,就撞它30次,总有一次能把它撞倒,这时我总会发现墙背后的风景壮阔多姿。”杜子华提到此总是感慨万千。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杜子华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研学英语的氛围和感觉,这里深厚的学术文化底蕴,与许国璋、王佐良、刘承沛、熊德倪、胡文仲、丁往道、吴青那样的名师大儒的接触,对他思想和学术上的熏陶是深刻的,使他在研学英语语言的同时进入精神文化的较深层面,也进一步燃起他从小就孕育在心的教育梦。杜子华在北京、北外向他展示的崭新世界里丰富思想,锻炼能力,汲取力量,设计自己的人生。

在北外读研究生期间,杜子华习惯在星期五骑着自行车去逛书店。一个星期书看完后,下个星期再去书店转悠,一个星期不看新书就“饿”得慌。他看了大量的人物传记和历史书籍。在人物传记里,杜子华总能触摸到教育对一个人命运的改变、对人性的塑造的功效,深悟独立思考的精神、勇于尝试的精神、想象力、创造力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读书塑造人,读什么书成什么人。”杜子华常这样说。

“只有经历了艰苦勤奋的劳动以后,你才能学会聪明地工作;只有经历了失败,你才能真正领会成功的法则;只有在全心全意地奉献给予了以后,你才能获得回报和升华。”

在北外学习的同时,杜子华也担任一些口头和笔头的翻译工作,并在北京的培训机构教授各种英语课程。他做过商业、科技、文化各个行业和领域的中英文翻译工作,也给很多中外领导人、国外驻华大使、跨国公司总裁做过会议翻译,这些工作要求杜子华在英语语言的深度和广度上必须要有自如的把握,也要求他解读语言背后的思维和文化。杜子华做得很出色,这样在大海里游泳,也在扩大他的视野,不断提高和完善着他的英语水准。但杜子华永远不能忘记他的第一次正式做翻译工作。

那个“第一次”是在北京饭店,给驻京外企的圣诞宴会做现场翻译。一位发言人说“Good evening,ladies and gentlemen”时,心情紧张的杜子华脱口翻译道:“女士们,先生们,晚安!”宴会中有很多外企职员英语都很好,听到杜子华的翻译傻了眼,“晚上好”怎么成了“晚安”,宴会还举行不举行了?

这一次失误使杜子华难受了很多天,至今无法忘怀。失败使杜子华意识到,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状态有多么重要,一个人除了具备了良好的知识和能力,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此后,杜子华寻找各种机会,演讲、发言、主持活动,努力在校内校外锻炼自己在公众场合的表现力,临场发挥的能力。“失败是最重要的财富,失败也是正常的状态,从失败中昂首前行,从失败中学习,就一定能抵达成功。”杜子华说。

在北外读书期间,杜子华经常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北京的东南西北各个角落,给英语培训机构兼课。有时候,一天上课的路程要绕北京城一圈,他总是非常卖力,但无论他怎样在课堂上激情洋溢,怎样在知识点的安排上突出重点,总有些学不好的学生;还会有一小部分觉得不满意找他提意见的学生。杜子华一度很恼火,有时会抱怨。但冷静下来,他又感到自己失职,就主动去找那些比较“麻烦”的学生推心置腹地聊天。

在与学生密切接触中他自问,他的教学是否走入了一个误区:所教的不一定是学生想要的,学生想要什么他并不真正了解。这个发现给杜子华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使他真正理解了什么叫“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此后,杜子华更加有意识地与学生打成一片,下大力气琢磨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他们的年龄、心理特点改进教学方法。不久,杜子华已成为各个英语培训机构争相聘请的教师。

北外毕业后,杜子华自己开办了一个学校,既为了谋生,也因为喜欢教课。那个时候的杜子华,生活忙碌艰辛,常常是早上去刷广告,刷完广告赶去讲座、上课。但杜子华觉得生活是充实的,生机勃勃的,他能够充分感受到劳动的愉悦和价值:“只有经历了艰苦勤奋的劳动以后,你才能学会聪明地工作;只有经历了失败,你才能真正领会成功的法则;只有在全心全意地奉献给予了以后,你才能获得回报和升华。”他发现自己真正爱上了教师这个神圣的岗位。

为了能更好地投身于教育,并在教学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功,杜子华时刻不忘在更广大的基础上充实、提升自己,把眼界放得更宽。

1994年,杜子华来到美国旧金山,参加加州大学开设的工商管理培训课程。使他自己惊奇的是,在那儿竟然没有任何语言障碍。他还在国际化的校园环境里,感到了以往墨守成规的价值观所受到的挑战。杜子华感到震撼,并认识了什么是一个民族的原创性和创新能力得到释放的原因。

杜子华走了很多国家。在国外生活、学习、工作的经历中,他像一块干燥的大海绵被丢进海里,吸收了许多非常有用的思想观念。在国外呆的时间越久,接触的人越多,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深,杜子华就越感到提高民族素质的迫切性。他深深感到人在一生当中,最重要的投资就是教育,教育投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一个民族的强弱。杜子华决心投身中国教育,并确信这是值得自己终身投入为之奉献全部激情的事业。

此时,新东方英语学校的创始人俞敏洪正为刚刚成立不久的学校的发展寻找英语教学的合作者,已在英语教育领域颇有名气的杜子华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他的视野。

“无论是个人命运还是国家发展的水平,教育都对其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么些年,我从未离开教育事业,就是因为我相信‘教育就是力量’。”

杜子华与俞敏洪初识后便一拍即合,决定合作。他们合作的基础就在于对“教育第一”的认同。不久,杜子华加盟新东方,正式和俞敏洪携手。

在新东方的早期发展中,杜子华成了“工作狂”,每天都要超负荷地上很多节课,没有停歇。有一段时间连续作战,杜子华身体疲惫,喉咙嘶哑,但只要一看到学生充满希望的脸,他的大脑立刻兴奋起来,想不讲都不行。讲课一半是体力劳动一半是脑力劳动,是同时对体力和脑力的巨大消耗。如果没有对学生的热情,对教育的无限热爱,杜子华难以想象自己能承受如此高强度的劳动。

在教学实践中,英语的各种科目杜子华几乎都教过,但他最偏爱的还是设计和教授能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能力的课程。

1996年杜子华担任新东方学校副校长,并先后创立和教授了“电影听力提高班”、语音速成班、TSE口语班、《英语900句》、高级口译班课程。他在新东方学校开设的“杜子华电影大课堂”,每次3个小时精讲一部电影,大力推广“通过电影学英语”的理念。现在,看电影学英语在英语学习者中广受欢迎并成为时尚。

2002年初,杜子华被任命为新东方教育集团副总裁兼实用英语学院院长,负责新东方长期教育的发展。同期,新东方确立了“建设中国最好的私立大学”的长期发展目标,而实用英语学院就是新东方实践这一目标的排头兵。杜子华上任后,对实用英语学院的发展作了大刀阔斧的规划和调整。2002年9月,实用英语学院学员从2050人增加到近4000人,教学区除了原来的北京西郊,还增加了廊坊大学城教学区,并大量引进外教,推行教师专职化,打造思想、学术氛围。同时,针对社会最新的就业热点和趋势,开设了英语师资班和商务英语班。

对杜子华来说,大力发展新东方长期教育的目的就是推动新东方向大学方向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教育贡献一份力量。“新东方实用英语学院将始终以教育为本,以人为本,实践知识、思想、人格至上的素质教育;新东方实用英语学院将始终以人类、世界的美好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为祖国、民族的经济强大、文化繁荣培养具有眼光、战略、人格、实干精神和生存技能的人才。”这也是杜子华的教育理念。

杜子华坚信教育是最强大的力量。每当杜子华想到一个强大国家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这个国家为什么强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家背后都有优秀的教育。杜子华打比喻说,一个国家的大学像一台发动机,能够驱动这个国家的前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和日本经济的腾飞,就是因为这两个国家致力于发展职业教育并把它做到最好,通过教育自己的国民,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最终改变了自己国家的命运。

杜子华从自己和周围人的经历、读过的传记中,深深领悟到教育对一个人命运的决定性影响。每一本传记里的人物都有过学生时代,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生时代的教育奠定了一个人的未来——学校是一个诞生思想火花的地方,也是一个充分培养独立人格的地方。比如比尔·盖茨在谈到他的受教育时,觉得教育对他的影响很大——他在哈佛上了三年学,就跑出去创业,但哈佛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杜子华相信如果没有进哈佛,就没有比尔·盖茨的今天。比尔·盖茨至今觉得他在大学时代所受到的教育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基础。

“无论是个人命运还是国家发展的水平,教育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么些年,我从未离开教育事业,就是因为我相信‘教育就是力量’。”杜子华说。杜子华是教育工作者,也是教育的受益者。他从不满足当教书匠,尽管他教课早已声名鹊起,还是非常热衷于参加很多国际研讨会和世界各地的培训,追求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观念、文化。

杜子华心中一直有着实践“大教育”的梦想,但他是从教英语课这样的基础教育一步一步接近梦想的。他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很多国人的困惑,他们往往抱着学好英语、迎接机遇和挑战的强烈渴望,同时又对“怎样才能学好英语”的难题束手无策。

“在和中国英语学习者、尤其是我的学生的长期接触中,我心里总是油然产生使命感,我渴望能总结出学习英语的成功方法,使所有想学好英语的人都能达到目的。”

“在中国,学英语的人很多,但学好英语的人却不多,很多人学得非常辛苦非常努力,要么进步不明显,要么总吃夹生饭。很多人学不好英语不是因为他不好好学,而是因为缺乏正确的方法!在和中国英语学习者、尤其是我的学生的长期接触中,我心里油然产生使命感,我渴望总结出学习英语的成功方法,使所有想学好英语的人都学好英语。”杜子华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并不平静。

经过多年的探索、酝酿和总结,在今年6月,杜子华终于推出了他的《杜子华英语成功学》。今年6月20日,新东方教育集团和新华出版社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杜子华英语成功学》研讨会,讨论《杜子华英语成功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与会专家对《杜子华英语成功学》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这本书是多年来教学经验的总结,里面没有多少教学等方面的术语,用平实的中文写就,就是说不懂英文的人也可以看,这很了不起,相信它能够解决千千万万英语学习者的困难和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家刘承沛教授说。

“此书是介绍英语学习方法的难得佳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普遍的推广价值。”新华出版社社长王春荣说。

“《杜子华英语成功学》在中国是首创,而且我认为这个首创在于在中国开启了一种新的英语学习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如何通过一些简单明了的方法来学习。”新东方学校校长俞敏洪说。

“我拿到这本书差不多是一气看完的,在看的过程中,觉得书中提到的理念是完全符合认识规律的。”北京大学教授王式仁说。

“这是一本非常‘小’的‘大’书,小在它的篇幅,小在语言简洁,大在它标志了新东方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在它为浮躁充满泡沫的英语热注入了理性,为多少年来的英语学习和教学问题提供了解答手册。”新东方教育集团副总裁王强说。

随后,多家媒体对《杜子华英语成功学》作了报道。

《杜子华英语成功学》的成功首先因为它列举了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典型问题,并给出了正确答案。该书紧接着分析了传统英语学习的误区,并针对每一个误区提出了相应的正确方法。

在书中,杜子华提出了富于建设性的英语学习六大原则:简单原则、量的原则、重复原则、模仿原则、突击原则、兴趣原则,同时给出了学习英语的正确程序和方法:读——听——说——写,并详细介绍了每个部分如何推进又如何相互配合。杜子华还以自身经验告诉读者应该如何发展英语学习兴趣,如何创造英语学习环境。

读者对这本书情有独钟还在于,《杜子华英语成功学》所阐述的英语学习方法有三个最直接的特点:一是正确性,即是一种“零”误区学习法,远离中国人学英语的传统误区和弯路,而这些误区和弯路正是很多中国人学不好英语的根本原因;二是方法的可操作性,也就是简单易行;三是方法的系统性,这种方法捕捉了英语学习过程的全貌,着力于对英语学习全过程的理解和把握,让读者手握解决各种困惑的钥匙,有步骤、有计划、胸有成竹地学英语。

当然,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特点是这本书在英语学习者中广受欢迎的基本原因。“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自始至终都想让读者一看就知道能从书中获得什么。”杜子华说。

在杜子华看来,最简单的就是最好的,这本薄薄的小书因此凝结了杜子华的人生大智慧。他说,世界上一切复杂的事物,在领悟透彻之后,都是简单的;简单远比复杂富有力量。杜子华在《杜子华英语成功学》中贯彻简单理念的结果,就是使这本书涵盖了最广泛的读者群体。

在英语教育普及幅度加快,英语热持续升温的同时,英语教学界仍然缺少真正从方法论角度全面系统阐述英语学习方法的著作,《杜子华英语成功学》在这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也激起了英语教学界的广泛共鸣。有的英语教授感慨,自己教了几十年书,解答了学生很多问题,也难以像这本书一样对学生的解答既全面,又能说到点子上。大家赞赏这本书的方法和理念完全符合人的认识论。王式仁教授说:“我从自己40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发现,凡学好英语的学生大致都走了这样一条路(指《杜子华英语成功学》中的方法之路),所以这本书引起我很强烈的共鸣。”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吴数敬说:“我觉得杜老师是做了中国外语老师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

“从我15年的教学经验中,我深切地感觉到中国人呼唤这样一本书已经很多年,这让我产生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迫使我去捕捉英语成功的共性,提炼英语技能的发展规律。”杜子华实实在在地说。

强烈的使命感促使杜子华长年风尘仆仆地奔波于各个城市,讲授他的英语学习的成功之道,鼓舞人们的人生梦想,激励人们的人生奋斗精神。从北京到上海、从上海到杭州、从杭州到济南、从济南到武汉、从武汉到太原、从太原到开封……杜子华已经去了很多城市,还将去更多的城市。每到一个城市,杜子华都受到学生、老师、市民的热烈欢迎。传统的英语学习和教学习惯好像是一间沉闷的屋子,而学习者和教学者都习惯于呆在屋子里,杜子华的讲座和座谈好像突然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门,使他们感受到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心中充满喜悦和希望。每到一个地方,杜子华都要安排和老师的座谈,在他看来,与老师接触和与学生接触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每一个老师都会影响很多学生。

如今,杜子华仍然马不停蹄地奔忙于各个城市,他并不考虑这样的付出将会有多少回报。在他看来,一个人有多少爱心往往决定他的生活空间和事业空间,只有当一个人无私地拥抱所有人的时候,所有人才会热情地拥抱他;一个国家的胸怀的广阔程度决定了这个国家在世界上可能取得的位置,当中国拥抱整个世界的时候,世界才会热情地拥抱中国。

杜子华一直在忙碌。每天都好像是一个新的开始,为了拥抱所有人,为了中国拥抱世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