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飞豹”放飞人

2002-10-0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袁华智特约记者 吴瑞虎本报记者 喻国英 我有话说


在人民海军战鹰的行列中,“中国飞豹”是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战机;为“飞豹”签发放飞“通行证”的,就是海军驻某厂军事总代表李鸣。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他和战友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军队和部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用心血和智慧放飞一架架战鹰,笑傲海天。

抢占科技与军事的制高点

这年,应用最新科技成果研制的“中国飞豹”在某厂上马,当时,海军航空装备系统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李鸣所在的代表室担任监造任务。李鸣明白,“中国飞豹”是抢占科技与军事制高点的“民族之鹰”,要担负起监造重任,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为此,他考入某大学攻读研究生,连续3年,天天早上赶数十公里路去上课,中午又赶回工厂上班,攻下《航空武器系统分析》等9门新兴学科,在战机关键系统的改装中获得主动权。

对某款被称为“空中美人”的战机,李鸣小试牛刀,大胆提出:对机载雷达等诸个关键设备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实现一步跨越近十年的飞跃!在争议声中,李鸣与大家苦战三个月,拿出了详细的方案论证报告和上万组经过验证的技术数据,赢得支持……

又是金秋时节。“空中美人”机群从南方某地升空,长途奔袭3000公里,到达攻击战位:时间——零误差!方位——零误差!距离——零误差!导弹攻击——首发命中目标!改装后的“空中美人”,创下海军航空兵同类机种4项第一。

1998年,李鸣又报考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在职博士,为此他分秒必争,搞调研、做笔记,积累了上千万字的资料,写下了近20万字的论文。今年6月,由国内一流专家学者组成的答辩委员会这样评价他的博士论文:“论文创新点突出,不但有发展性创新,而且有原始性创新。在军品采办理论研究中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创新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李鸣先后参与“飞豹”等三个系列、上百架飞机的研制和监造,发表论文40多篇,有8项成果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

破解质量与进度的方程式

面对很高的质量要求和紧迫的监制任务,李鸣拿出了破解质量与进度的方程式:

——变“节点考核”为“节点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针对新型飞机科技含量高、生产难度大、质量监控难的特点,李鸣提议从源程序抓起,让军代表参与飞机设计的全过程质量监控。设计所专家经过近两年攻关,完成了“飞豹”飞机某系统的软件设计,并准备进行动态试验。此时,一直跟踪这一课题质量监控的年轻军代表李弩指出软件设计的两个偶发故障,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试验会影响系统的研制质量。这时众多领导专家已从各地来到评审会。立下“军令状”保证按时完成任务的研究所领导急得团团转,希望李鸣网开一面。李鸣向所方讲明不能带着疑点做试验的道理,同时让军代表协助设计人员一起排查故障原因,最终改进了软件程序。试验获得成功后,研究所领导为军代表李弩请记一等功。

——变“成品监造”为“产品监造”与“工装监造”相结合。过去军代表监造军品质量,主要是成品检验或终端检验,合格便签字放行,否则便推倒重来。李鸣认为这样既不利于质量保证,也影响进度。他要求军代表不仅要监控成品质量,还要监控工装质量,提出在军品生产线上引入国际航空制造业先进的AO、FO指令式生产模式,将每个零部件制造程序、装配程序细化为若干具体操作指令,保证设计要求的实现。工厂按李鸣建议实现规范化操作后,效率、质量双提高。

——变“军方把关”为“军、厂把关”。工厂有上千道工序,仅靠军代表室几十人把关远远不够。李鸣提出让工厂700名质量检验员成为编外“军代表”。为调动工厂质检员的积极性,李鸣在全厂开展评选“海军用户信得过检验员”活动,设立“军品质量专项奖励基金”,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对不合格的检验员实行末位淘汰,从而把住了工厂200多道装备生产质量关。两年来,工厂军品一次交验合格率达100%;还加快了战机的研制进度,30个月完成了4年的工作量。

跨越战场与市场的临界线

实现战斗机快速加油是我国几代航空人的梦想,李鸣向这一领域发起冲锋。他与专家两年拼搏,对技术方案进行数次优化改进,填补了国内空白,战机加油速度快了近3倍。

按惯例,军代表负责装备的生产,只要向部队交出合格的装备就算完成了任务。但李鸣认为,军代表处于市场与战场的交汇处,一手牵着装备建设的源头,一手系着战斗力的终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跨越市场与战场的临界线,让市场有机地为战场服务,成为他的新课题。李鸣在合同中特地增加“售后服务”的内容,新机种装备部队后,和技术人员定期到部队巡回服务,同时开通“服务热线”;通过有偿服务等市场经济新机制,李鸣和同事们已为部队解决难题达100多个。

为了更好地为部队服务,李鸣带领的军代表室人人达到“本职专业精、相关专业熟、相邻专业懂”的目标,发表论文120多篇,荣立集体二等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