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铸造世界一流新材料

2002-10-0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周晓曲 我有话说

黄伯云,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863高技术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美国完成硕士、博士、博士后学业回国的留学人员,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记者在中南大学见到了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学者。

谈及成长,问及感受,黄伯云脸上洋溢着快慰:“一个人的价值只有与祖国,与人民连在一起才有意义,为国家作出贡献是最大的满足!”

“把知识献给祖国才是真正的幸福!”

1980年,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黄伯云以优异的成绩留学美国。35岁的他告诫自己:“一定不能辜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一定要学成而归。”他熬过了一个又一个黑夜和黎明,送走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1981年,他以深厚的科研功底,解决了导师McGee教授及其同事多年未解的难题。当M cGee教授看到这一突破性进展时,心情异常兴奋,欣然提笔给中国教育部写信,赞扬这位出色的学者,并愿为他提供全部奖学金。

8年过去了,黄伯云完成了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全部学习。特别是在美国田纳西大学工作期间,他先后发表了数篇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受到美、法、日等国专家的高度评价,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美国有好几个单位高薪聘请他,他没有为国外优厚待遇和生活条件打动。他说:“党和国家送我出来是留学的,而不是‘学留’的,把自己的才智贡献给祖国,才是真正的幸福!”

“挑起加速高技术成果转化的重担”

1988年,满载学科研究的丰硕成果,揣着一颗拳拳报国心,黄伯云偕妻女回到了母校原中南工业大学。

刚刚回国,黄伯云克服诸多生活困难,他的“高温发动机结构材料”及“粉末冶金材料”研究,没受一丝一毫的影响。他和同事们所研制的钛铝金属间化合物的延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粉末冶金新型材料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民族要振兴,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是重要因素。作为粉末冶金研究所学术领头人,黄伯云视高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为己任。他率领同事们把一个全年科技收入不到400万元的研究所,建设、发展壮大为一个年收入6000万元的研究机构。他常说:“党员知识分子,要勇于创新业、创大业。要搞具有原始性创新,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标志性成果。”

为了改变我国粉末材料加工与制备技术的现状,黄伯云跟踪世界高技术新材料最新动态,结合我国国情,选择了金属粉末注射成型、先进航空制动材料以及粉末挤压成型等多个项目为突破口,经过10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在这些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大胆开拓,确定了以碳基复合刹车材料为新的研制目标。经过不懈努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生产新型碳基复合摩擦材料的国家,铸造了世界一流水平的碳基复合材料,不仅解决了我国航空航天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所需的先进材料制备技术问题,而且为发展我国的新兴民族产业奠定了基础。

在科研的道路上,黄伯云几十年来默默、辛勤地耕耘,收获着成功的喜悦。他先后获得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和发明二等、三等奖。1995年他被国家计委、国防科工委等部门联合授予“国防军工协作配套先进工作者”,2001年又被国家人事部、国防科工委授予“全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有人问:“是什么力量使你放弃优厚的待遇,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追索一个个辉煌与成功?”“一个知识分子,特别是党员知识分子,要有远大的理想和为民族振兴而无私奉献的精神,才会有宽阔的胸怀,才能从失败、挫折中看到希望并成功。”他由衷地回答。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