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于促进西部大开发的思考

2002-10-12 来源:光明日报 窦学诚 我有话说

我国西部地区与东、中部相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从自然条件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西部远离海岸开放区位。西部12个省(市、区),除广西具有可以利用的海岸区位外,其余省(市、区)都深居内陆腹地,没有直接的海岸区位,这就大大限制了西部地区全方位对外开放、吸引外部优势资源参与区域经济大开发的自然机会,因为内陆区位显著增加了区域经济竞争的成本劣势。二是西部缺乏适宜的自然环境。如西部高原地带普遍高寒、缺氧;西部高山陡坡容易发生土壤水蚀,破坏生物群落生长的基础;西部内陆荒漠水源稀缺,只能支持内陆河沿岸或冰川山麓“串珠状”分布的有限绿洲。凡此种种,都限制了西部680万平方公里土地(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71%)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而且他们的经济发展与市场竞争能力也受到了严重限制。三是西部发展成果存量稀缺。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由于种种原因,虽然曾经吸纳了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支援,但西部地区实际积累起来的经济发展成果存量,与其辽阔地域、不良的区位及自然环境派生出来的巨大发展需求缺口相比,仍然显得极为稀少,而且质量上也没有得到与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同步的提高。

尽管中国西部存在种种不利条件,但同时也有其不可忽视的有利条件:第一、西部内陆与东部沿海有着唇齿相依的区际分工合作关系。内陆区位与海岸区位的差异互补关系,决定了西部内陆与东部沿海可以发展互补性区际分工合作关系。第二、西部有可以利用的国际交流条件。从陆地看,中国西部地区自然凸入亚洲大陆腹部,北面、西面毗连北亚、东亚及西亚能源基地,西南连接人口众多、有重要地区影响与发展潜力的南亚次大陆。虽然目前相向开放交流有限,但长远互利与区域合作潜力不可低估。利用陆地边界毗连关系广泛发展国际交流,具有降低区域经济开放成本的重要价值。

如何利用好有利条件,转化或避免不利条件,通过提高西部区域吸引力,进而逐步提高其区域竞争力,促进西部大开发?这有赖于我们进行切实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在此,我们需要强调指出实现这种创新的三个重要途径:

首先,建立中央主导的西部大开发体制。一是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逐步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为西部大开发创造良好的宏观制度环境。二是通过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功能,以及对区域骨干项目特别是区际合作重点建设项目(如能源基地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等)的国家投资参与,直接向西部输入优势稀缺资源。三是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外部多样化优势资源进入西部地区,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

其次,采取以城镇化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的总体呈现面域脆弱、点线有利的格局。面对这种自然环境基础,实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必然要求改变以往低密度面域破坏性开发模式,转而采取以城镇化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有两方面好处:一是在点线区位上实现规模化集约生产,节约社会发展成本,提高区域经济规模效率;二是变已往的面域生态环境破坏为面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以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为此,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超前搞好点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确立有区域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及支柱产业,使之成为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二是长期坚持搞好以退耕还林还草为核心的生态环境恢复建设事业,保持和恢复发展区域生态景观多样化,改善区域植被,调节局部气候,维护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三是保护、恢复和发扬人文环境遗产及民族特色文化,使之成为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四是积极利用航空、航天及信息技术提供的区域点、线、面诸要素立体网络化组织手段,实现西部区域交通与信息网络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提高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网络组织效率,从根本上节约西部地区全方位开放发展资源,为增强西部地区吸引力和竞争力奠定物质技术基础。

第三,分级分类充实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人既是消费者,又提供人力资源,而经过适当培训,并具有积极主体性的人群,就构成了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最活跃的人力资本。西部大开发也不例外,不但需要积累和占有大量高素质的各类人力资本,更重要的是如何将优秀的人力资本吸引到西部大开发事业的各个价值创造环节之中。显然,这是一种动态的和功能性人才与人力资本观念。为此,需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区内人才开放培养机制,既扩大人力资本规模,又不断提高其素质,从根本上增强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动力因素。可行办法包括:营造一种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社会氛围;竞争性发掘和褒扬各地区、各行业优秀人才;多渠道扩大人才培养与培训规模;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供求动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布局结构;通过“请进来”与“派出去”的方式,广泛开展国际特别是国内的人才合作培养。二是建立区域人才开放使用机制,以好的用人制度与工作环境解决“才得其用”与“才尽其用”的问题;从“留心”入手,根本解决“留人”与“吸引人”的问题。三是有计划有规模地开展跨地区干部与人才交流,这不仅可以弥补急需人才的缺口,更有利于从根本上扩大和加深区际经济、文化与社会的相互交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