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托举战鹰翔海天

2002-10-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特约记者 吴瑞虎本报通讯员 沙志亮、崔伟光、吴刚 我有话说

一架战鹰时而翻转俯冲,时而跃升攻击。40分钟后,战鹰安全着陆,引来一片惊叹。10余年前,这架飞机曾严重损伤,没想到至今还在万里海天搏击,一次又一次不负众望。

托举这架飞机重翔海天的是全军首届作战部队专业技术优秀人才奖获得者、海军优秀科技工作者、海军航空兵某师高级工程师杨瑞欣。他和他的战友们在野战机场战机损伤修复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业绩。

扎根一线33年修复战鹰78架

33年前,杨瑞欣从西北工业大学一毕业就走进了海军航空兵某野战机场。直到现在,他都没挪过窝。

那年夏天,98号飞机着陆时不慎冲出跑道,右翼与障碍物相撞,伤筋动骨的部位43处,有关部门和专家认定没法修了,就是花几十万元钱送到工厂去修,回来也只能飞个起落。

杨瑞欣恋恋不舍,围着那架飞机转了一圈又一圈。这位新中国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狠下一条心,冒着风险勇敢地开始了向“第一次”的挑战。技术上有难题,他就埋头查资料,算数据,并走出去拜师求教;器材紧张,他和同志们一起自制机件。在他带领下,仅仅花了不到3万元钱就使98号飞机焕发了青春。

在修复飞机的过程中,他发明的“机体结构修理方法的创新和运用”通过专家鉴定,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位名牌大学的高材生成了科研能手,成了“小名人”。当时北京机关有几个部门都想调他。这在别人看来是梦寐以求的好事,却被他婉言谢绝。他说:“在野战机场修飞机,最能发挥我的一技之长。”有人说,杨瑞欣错失良机会后悔的。可三十几年过去了,杨瑞欣不仅没有后悔,就连后来一些科研院所、机关聘请他去当教授任高职,他都没答应。尽管驻地偏辟,条件艰苦,尽管他有许多远走高飞的机会,然而,杨瑞欣像一颗铆钉一样,在基层一干就是大半辈子,迄今已修复战鹰78架。

攻关人凭科技制胜飞行员以生命相托

杨瑞欣大胆采用新工艺新方法,确保飞机一次修复成功。飞行员说,可以放心地把生命托付给杨瑞欣。飞机制造厂的师傅叹服道:“你老杨真可以,什么都敢干,什么都敢修。”

敢干还要善干。为了及时掌握世界前沿科技知识,在熟练掌握俄语的情况下,杨瑞欣刻苦自学英语,现已能翻译新型装备英文资料和阅读科技文章;为了成为新型战鹰修理专业的通才,他在精通“材料和工艺”专业的情况下,又自修了航空、气象、电子、无损检测等多门新型学科。

为了提高抢修受损战鹰的科技含量和工作效率,他在能够熟练运用图纸、模型操作的情况下,又自学了电子计算机技术。

一年飞行旺季,几架歼击机却趴了窝,原因是液动泵无法校验。拆下来送飞机制造厂校验,来回最快也得一个星期。时间不等人!正值炎夏,他带领3名技术骨干走进了工作房,实行封闭式攻关。衣服被汗水湿了干,干了湿,碱花压着碱花。终于,一台便捷有效的“飞机液动泵试验台”在他们手中呱呱落地。从此,不仅战鹰油料供应有了保障,工效也提高了数十倍,杨瑞欣因此登上了“全军科技进步奖”的领奖台。

部队拴着他的心战鹰注满他的情

杨瑞欣是技术5级、年近花甲的老高工,他有办公室,却常常忙碌在修理现场,不是一身汗,就是一身油;他有小车坐,却天天骑自行车到外场、下工厂。2001年,他主持的一项科研课题进入攻坚阶段,急需到某飞机制造厂进行技术咨询。当时买不到卧铺票,让他等一天再走。“别等了,就坐硬座去!”一下火车,他和同伴吃了包方便面直奔工厂。

杨瑞欣有过许多发财赚大钱的机会。因为他既有一手修飞机的绝活,又有一套传艺带徒的高招。一次,某航空公司的一架飞机受损,地方航空维修专家无能为力,请到了杨瑞欣。短短几天,杨瑞欣不仅突破了修理难点,还毫无保留地把绝招传授给地方维修人员,飞机很快完好如初飞上蓝天。公司领导深深地被杨瑞欣的技艺和品德所折服,决定高薪请他任职。杨瑞欣摇摇头。“不来任职,兼职也行,带带我们的技术人员,钱一分不少。”杨瑞欣还是摇摇头。他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必须用在部队损伤飞机的修理上。”

杨瑞欣心中有个“大算盘”:退休之前,要为部队培养一批战伤飞机抢修的专家型技术人才。

每一次重大抢修任务,都是杨瑞欣授徒传艺的课堂。领受任务后,他对官兵说的第一句话总是:“咱们一起研讨研讨。”他手把手教徒弟,随叫随到,不厌其烦。杨瑞欣带出的徒弟,有的当了机关装备部领导,有的成为高级工程师,更多的成了作战一线部队独当一面的修理厂厂长、车间主任等关键岗位上的技术能手,形成了一个高素质的战伤飞机修理人才群体。

一位将军曾这样说:“遇到损伤飞机,有些同志总是想方设法找理由,说这架飞机修不好,怕承担责任,而杨瑞欣则是千方百计找理论,说这架飞机能修好。”他说出了杨瑞欣的执著:战鹰!战鹰!还是战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