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建设国内外知名的特色大学

大学书记访谈
2002-10-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曹继军通讯员 宁波 我有话说

叶骏,l949年10月出生,l982年1月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上海市委教育卫生工委宣传处处长、办公室主任,上海市政府教育卫生办公室秘书处处长,上海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等职,2000年3月起任上海水产大学党委书记。

上海水产大学是目前国内水产及其相关学科设置最齐全,拥有水产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从在上海水产大学建校90周年前夕,记者走访了校党委书记叶骏。叶骏说:上海水产大学建校90年,正是中国历史最为动荡变化的90年。可是上海水产大学立足水产,坚持特色,严谨治校,发展成为水产类学科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

记者:上海水产大学成立90年来,为中国渔业发展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叶骏:新中国建立以来,我校参加了云南、四川、广西、上海、广东、福建等地淡水鱼类调查,东海、西沙群岛、南海诸岛鱼类区调查,先后主编或参与完成了《南海鱼类志》、《东海鱼类志》、《中国鱼类系统检索》等一系列鱼类志的编著工作,为中国渔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放以来,尤其是1978年以来,我校专家、学者共获得数百项研究成果和数十项专利技术,其中100多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大推动了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近年来在我国多个双边、多边渔业谈判中,我校的专家们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海洋渔业专家周应祺校长、著名渔业法规专家黄硕琳副校长等,多次以专家身份参加多边和双边政府间渔业谈判,捍卫了中国蓝色国土的渔业主权和我国在全球海洋资源中应享有的权益。

记者:为中国水产养殖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是上海水产大学的使命,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叶骏:可以用一句老话来概括:桃李满天下。全国水产系统到处都有上海水产大学的毕业生,很多人担负着一方重任;活跃在教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更是难以胜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海水产大学的毕业生已经成为中国渔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学校形成了一大批水产特色的学科,取得水产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加速了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学科综合优势的拓展;学校率先在全国设立了水产品加工、制造、管理、综合利用方面的十几个特色专业,并率先推出了大量特色课程和教材。

记者:2000年4月,上海水产大学从农业部“落地”到上海,成为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高校。这意味着学校的下一步发展,将面临怎样的前景和挑战?

叶骏:我们感到必须从原先的小循环转入大循环,即不仅要与农业院校、渔业系统交流与联系,还需要与其他兄弟院校加强交流;既能为全国渔业系统服务,又能为上海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形成“立足上海,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发展格局。

上海水产大学虽然特色鲜明并具一定优势,但现在全国已有60多家高校开办水产专业。学校审时度势,决定在规模适度发展的同时努力提升层次,在研究生教育上下功夫,形成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文、理、工、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水产教育模式:实现3个“翻一番”,即在校学生数翻一番,达到本科生10000人,研究生600人;科研经费翻一番,达到3000万元:教职工年人均收入翻一番,达到40000元。

外延的发展必须与内涵的充实相吻合。学校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加快了学科建设步伐。2001年有2个学科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1个学科被评为教育部重点学科。在科研领域,学校积极拓展地域合作,2001年新立科研和科技服务项目119项,总经费1551万元,研究与发展人均经费列上海高校第3位。

21世纪是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世纪,是海洋科学日新月异的世纪。上海水产大学将把握机遇,开拓进取,努力建成国内外知名、特色学科优势明显、多学科协调发展、教学科研并重的一流特色大学,为中国水产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