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中国画语言之内涵

2002-10-20 来源:光明日报 徐义生 我有话说

一、论笔

中国画绘画语言的主体是笔墨,千余年的实践和目前绝大多数画家所遵循的模式不允许我们对它妄加臆断。所谓笔,实际上是指线这种表现形式在其运用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表现程式而言的。中国画的线具有独立于描绘对象之外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标准,尤其是写意,这种标准与价值就更显而易见。如线的曲折与率直,艰涩与舒展,凝重与活泼,迟钝与飘逸,苍辣与稚嫩,严谨与奔放,简约与繁密,质朴与修饰,犀利与浑厚,刚健与柔顺,雄壮与清秀等等。从视觉效应的情绪因素和审美观念的文化内涵看,涵盖着三个方面:

1.这些词汇大都在表述一种与审美有关的视觉效果和心理状态,这种效果与状态又是人生百味的一种浓缩与抽象。它在具备文化含蕴的同时还具备着社会化很强的人性品格。

2.线本身的风格个性首先是相比较而互为依存的一种对立统一体。这是掩盖在风格个性之下的一种理性结构。尽管人们在审美时,理性思维往往处于一种潜意识状态,但是它却能以强有力的思维依据、强化视觉效应,即风格、个性、力度与气韵所表现出来的震撼力。

3.这种理性结构和属于感性范围的风格个性相结合,线便具备了可以和普遍性认识经验容易沟通的可识性。这样,线在画面上施展铺陈的过程中,便强化了艺术与观众的心理溶渗度。

集以上三点分析,我们不难寻现,人们在对笔法、笔理、笔情、笔趣进行理性总结时,已经从视觉效应、理性结构、强化表现与常规认识经验并轨几方面作了思考和涵盖。因此说,中国画的用笔早已有了独立于描述对象之外的审美标准,反回来,这种审美的追求与实施,往往使描绘对象生辉,同时还展示了创造者的精神面貌与心理状态。

中国画的笔墨是人性品格和人文品格的外化与张扬。人生阅历、性格特征、道德涵养、学识品位,并且作为一种综合素质,必然折射在他的笔墨语言中。

笔墨的实施和运用,在上述主观因素的制约下,在完成表现对象之塑造的同时,在画家竭诚尽智一往情深地创造与追求中,笔墨作为昭示素质、学养、情态、心志的载体,也就必然成为他人性品格与人文品格外化的产物。笔墨作为中国画艺术语言的主体,它是人和自然进行对话的心理扫描,各种不同风采、不同性格的线,是客观世界的各种状态在人的心理上唤起的各种感受,而笔墨则是对这种感受的模拟和实录。

人类由蛮荒走向文明的长途跋涉中,人性的发展一直存在着三种干扰,一是浩瀚而神秘的大自然,二是庞大而复杂的社会,三是欲望与理智相矛盾的自我。为了不断认识和超越这三种干扰,于是有了文化,有了精神世界的构建工程,有了抑扬风气、启迪智灵、摄形色之微,致情志之远、调节人生百味的艺术。据此以证中国画的用笔宗旨与含蕴,我们就会明白线的风格、个性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就会理解国画用笔的人性品格和人文因素。

中国画给绘画下的定义都是围绕着这种感悟客观世界,完善自身修养,使之适应客观规律,以利长久生存这样一个总体精神展示开来的。中国画的笔墨作为一种交流感情和志趣的语言体系,它是东方民族群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天道和人道的体察、感悟与效法的大文化背景上派生出来的一种表现语言系列。它萌发和发展的深层因素是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直观因素是文化发展的推衍和人文观念的制导。因此,讨论笔墨,无视这些因素,便必然群盲摸象,莫衷一是。使经过千百年的努力才建树起来的高雅蒙尘或肢解,不但无补于新文化的建造,而且会因为失去基础而踩空。中国画的笔墨深深地植根于它的历史文化大背景和它所面对的现实生活土壤之中,这是它的优势。

一个久经历史的衍化与锤炼、从来未断烟火、世化传承的文化,其根基的庞大、自我更新的深层机制,和它的社会性、世俗性及其紧随时代不断发展的基本事实,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它的理性结构所依存的客观条件的恒久性,是不容忽视的。事物的发展,总是前因而后果。未来是今天的延伸和发展,斩断历史的做法是要自食其果的。

石鲁用笔,大起大落,才华肆恣,新意叠出。《转战陕北》椽笔大线,极尽中锋抑扬之能事,如长啸高歌、酣畅响亮,稳健中见豪放,淋漓中见深厚,如英雄坦怀,不可一世。而《南泥湾道中》则以侧锋之运笔,追中锋之效果,刀砍斧劈,漫不经意而笔笔中的,威重之感油然而生。再加林木繁茂,墨泼云山,骨力刚健而肌体丰腴。

何海霞用笔,绵厚隽永,有如其人,无论篇幅大小,多以中锋散笔写来,骨梗简而皴擦繁,随手应心,漫不经意,形迹质朴而气象华美,即众多林木亦是笔笔写出,再以皴擦涵盖,色墨烘染,加之崇山峻岭,层层推远,压金叠翠之间,苍茫深厚。

(待续·本文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