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继往开来光学领域写新篇

2002-10-2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李海秀 我有话说

闻名遐迩的“中国光学摇篮”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光机所)人才辈出,从光学泰斗王大珩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巨匠,到无私奉献的光学专家蒋筑英为代表的中年科技精英,几乎无人不晓,而党的十六大代表、现任中科院院长助理、长春光机所所长的曹健林,则代表了勇于创新的一代后起之秀,更为世人瞩目。

他在国际上首次用数值分析估算了光学常数的误差,精密测定了一批材料的软X射线超薄膜光学常数,填补了国际上这方面的数据空白;主持设计研制了国内第一台离子束溅射镀膜设备,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骄人的业绩使他30多岁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被授予“中国作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之后又接连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中科院第四届青年科学家一等奖”、“中国光学学会科技奖”等。作为光学领域有突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曹健林却总是谦虚地说自己是幸运的,赶上了科教兴国的好时代。

艰难中受命改革中发展

1994年,曹健林被认命为光机所的常务副所长,主持工作。当时,全所4000多名职工,有1300多名离退休人员。国家每年拨给的事业费,离退休职工工资就占去三分之二以上,余下的仅够全所总开支的5%左右……曹健林面临的困难显而易见。很快,经过调研论证,曹健林科学地制定出改革方案。

改革从精简处室,提高管理水平入手,除所领导由中科院任命外,其他岗位实行全所公开招聘,并全面推行按需设岗,竞争上岗,定期考核,能上能下的用人原则。曹健林在全体职工大会上庄严承诺:“我当所长,光机所职工有吃不上饭的,到我家去吃。”

改革使光机所重新焕发了生机,一年后亏损局面被扭转。到1998年,光机所不仅还清债务,而且无一人下岗,职工工资还增加了1倍多,人均住房面积翻番,科研经费增长了数倍。到2000年底,光机所科研合同额达2.01亿元,产业收入达到1.39亿元,企业全部扭亏为盈。2001年全所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1500万元。

曹健林还根据所里科研实力,提出了“走企业化道路,建设产、研、贸联合的长光集团”的思想。2000年,中科院长春光电子产业园区在长春经济开发区兴建,目前1.8万平方米的光学材料生产基地已投入使用,2.4万平方米的产业孵化基地已基本建成,7万平方米的研发大厦也大部分投入使用,“中国光学摇篮”正展现自己全新的面貌。

奉公聚英才

科学的发展与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深谙于此的曹健林计划着更多吸纳人才,把光机所办成人才基地。他将1997年中科院奖励他的1万元奖金全部作为研究生部的奖学金,用以奖励成果、业绩突出的青年学子。他和一班人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工作创条件、重扶持、给待遇,使一大批青年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来去自由”的政策,以及良好的学术环境和重要的科研任务吸引了很多海外学子,所里留学人员回归率达50%以上。许多前来参观的人对该所科研骨干队伍之年轻赞不绝口。

他们不仅加大从外部吸引优秀人才的力度,先后从社会引进高级管理人才近30名,又通过不间断地举办高级研讨班,研究员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鼓励在职员工攻读学位等系列活动,加快了人才与后续人才的培养步伐,还千方百计地改善研究生的学习与生活条件。6500平方米的研究生公寓已交付使用,另外的4500平方米的公寓正在建设中。

对于成绩,曹健林看得很淡,而更多想到的是责任。他对记者说,目前我国科学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江总书记反复讲创新。我们要从现在做起,让祖国相信科技的巨大威力。今天的曹健林正以他的博学、睿智、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带领着长光人谱写继往开来的新篇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