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治理棉花“三丝”迫在眉睫

经济话题
2002-10-2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吕贤如 我有话说

今年6月22日,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山东魏桥纺织有限公司被外商索赔1.5万美元,其原因是十几万米棉布中含有异性纤维。

异性纤维使很多棉纺企业深受其害。山东德棉集团介绍,棉花收购进厂后,为了挑拣“三丝”,每天要安排300人,尽管如此,每年遭外商索赔仍达400万元人民币。无锡第一棉纺织厂有关人员介绍,2001年以来,企业派员拣棉花费用已达202万元,但国外用户书面投诉仍达137次,导致企业直接赔款52万元,许多海外老客户转购印度、巴基斯坦、印尼的棉织品……

“三丝”:我国棉花质量的天敌

异性纤维,主要是指在棉花中混入的化学纤维、丝、麻、毛发、塑料绳、布块等纤维,俗称“三丝”。

与国外棉花相比,国产棉花有着独特的优势。由于手工采摘和加工工艺流程不同,我国棉花成熟度高,一致性好,棉屑含量低,短纤维率低,可纺性强,理应具有市场竞争力。

但实际上,由于国产棉花中混入“三丝”,纺织企业每天要雇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挑拣籽棉中的“三丝”,致使我国每吨棉花平均增加成本300元,削弱了国产棉花的竞争力。

同时,棉花中夹杂的“三丝”很难挑拣干净,“三丝”随棉花织成布后,无法染上颜色,使布料含有杂色纤维疵点、出现大量次布,以致出口后常常发生退货索赔,破坏了我国纺织品的信誉,严重影响了我国纺织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丝”问题已成为长期困扰我国棉纺界的重要问题。有关人士指出,如果能成功解决“三丝”问题,中国棉纺织品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

当前解决“三丝”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我国是棉纺织品出口大国,出口量已接近总产量的一半,目前每年出口创汇已达200多亿美元。随着我国棉纺织品出口比重的提高,外商索赔越来越多,我国纺织企业蒙受的损失越来越严重。入世后,我国的棉纺织品、棉花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局面,解决“三丝”问题成为应对入世挑战的重要举措之一。

问题的严重性还不止于此。由于我国还是棉花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农民每年种棉可收入400多亿元,棉纺织行业年销售收入可达3000至4000亿元。“三丝”问题不仅影响到出口创汇,影响到合资企业用国产棉,还影响到棉花生产,进而影响到农民增收,影响到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三丝”问题已经引起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对“三丝”问题,已经到了有关各方必须下决心解决的时候了。解决“三丝”问题,不论是企业、地方政府还是棉农,都责无旁贷。

新疆的启示

每逢棉花收购时节,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白茫茫的棉田里,都可看到这样的景象:不仅所有的摘棉人都戴上了白帽,还有专人骑摩托车往来巡逻督促戴帽,甚至连狗都穿上了棉布缝制的白衣。正因为如此,新疆兵团出口的棉花从没有因外商拒收而积压过。

但可惜的是,在我国其他地区,采摘棉花时的组织程度远没有新疆这样高,大量“三丝”在采摘、晾晒时混入棉花。其混入途径主要有:采摘时混入头发丝,装棉化纤编织袋破损后混入化学纤维,晾晒时混入鸡鸭毛等杂物。

为了解决“三丝”问题,各地也采取了不少办法。比如,采摘时人扎头巾,装棉花用棉布袋;晾晒时,用器物遮挡,防止鸡鸭进入,刮风时遮盖起来,防止污物飘入;加工时,引导加工企业组织人力挑拣“三丝”。

一些地区的供销社抱怨说,为了保证棉花质量,采摘时曾赠送棉袋、棉帽,但很多农民拿来做了衣服、床单。一般来说,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棉农维护棉花质量的意识越强。

多管齐下治“三丝”

怎样才能使棉农自觉防止“三丝”混入棉花呢?

当前公认的一个有效措施是采取经济手段。即允许有关棉花收购、加工、纺织企业在收购籽棉和销售皮棉时,根据棉花中“三丝”的多少而降价、加价、拒收、退货,促使交售者和加工者自觉排除“三丝”。比如,魏桥公司在收购棉花时,利用价格杠杆,控制“三丝”含量,收到了较好效果。他们的做法是:棉花“三丝”含量以每吨3克为标准,每超过1克降价100元;超过6克拒收;每减少1克,加价100元。

国家计委有关负责同志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三丝”问题,还需要推进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加速棉花流通市场化进程,引进竞争机制,使“三丝”含量多的棉花卖不出去。比如,鼓励籽棉收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新疆棉区开办交易市场,吸收棉花纺织、经营企业入市交易;深化改革,加速(供销)社企分开,使棉花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把棉花检验改在加工环节,将排除纤维作为质检重点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